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穿越重生>李逵的逆袭之路> 第45章 县令门徒

第45章 县令门徒

  “许伯!”
  在二衙外,李逵之前还在纳闷,看似周元的老仆似乎对他有意见啊!要不然怎么会让他在二衙外等这么长时间?
  可当他再一次看到许伯的时候,心头就琢磨不透了。这老头为什么又这么开心?
  当然他可不敢像周元那样叫老许,只能称呼对方为长者。
  老许颔首道:“和我家老爷说过之后,老儿请你喝一杯。”
  李逵慌忙道:“如何敢让长者破费,自然是小子请长者喝一杯猜对。”
  想花钱都没花出去,许伯也没在意,这点钱算什么?他只是对李奎的反应非常满意,这年头,懂礼貌的小子真不多了。笑道:“放宽心,老头子虚度春秋几十载,做人不敢说顶天立地,但是看人绝对不会差。放心吧,老爷不会刁难于你,有什么事,老朽会帮衬你的。”
  这种热络仿佛李逵已经是周元的弟子了,这让李逵更摸不着头脑了。大宋的文官是爱护羽毛的,靖康之耻之后的文官体系不算。那时候一多半的文人已经被金人的金戈铁马将脊梁骨都打断了,可即便如此,反战文士依旧数不胜数,甚至不惜以书生之气踏上战场,舍身成仁。
  想要让一个进士出身的官员收徒,这本来就很难。
  周元还是沂水县县令,他甚至能够对李逵的科举之路有着封杀大权。说近一点,他只要驳斥李逵的才学不端,李逵就很可能被断送科举之路。因为任何一个继任者都不会冒险让李逵在名声有污的情况下,还通过考试。宋朝的文官是推荐制,也是保举制,一旦一个官员出了问题,推荐他的官员就要倒霉。
  面对周元,李逵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这个人可以决定他一生的命运。
  当然,李逵真要是断绝了科举之路,说不定就不管不顾了,从此,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他没想到的是,周元面对他的心情更加复杂。
  更让他奇怪的是,自己和许伯没交情啊!他为什么会突然帮他?一点道理都没有。将脑子里这些杂念甩走,深吸一口气,李逵迈步穿过二堂,进入了官衙之中。
  县令的官衙要想气势宏伟,还真的有点难为了,最多不过是清新雅致而已。
  “见过县尊!”
  李逵也不叩拜,只是微微躬身,这不是在大堂之上,而是在后衙,太过献媚,反而让人不喜。不过周元的目光不在李逵身上,确切的说是在李逵背着的包裹之上。
  因为包裹里露出了一截虎皮,让他心情复杂。
  原本以为百丈村自从村子外有了老虎之后,村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万万没想到,其实生命受到威胁的不是村子里的村民,而是老虎。
  李逵背着老虎皮倒了沂水县的后衙,这张老虎皮的归属显而易见,就是自己。周元想要得瑟一下,他是两榜进士,啥稀罕物件没见过?
  可是……
  老虎,他也是在前些日子第一次见,至于老虎皮,当时穿在老虎的身上。算上那一次的话,他是第二次。
  说不得已,那是假的。周元觉得李逵尊师重道。老虎皮价值够高,真要是不挑地段,不挑房子的大小,一张老虎皮甚至能够在京城换一座小院。这就是京城,价格高出其他地方一大截,导致在京城,任何好东西都能遇到。在沂水县,老虎皮就几百贯的价值,已经是顶天了。但是在京城,要翻好几倍。这就是诚意。当然,周元也有担心,万一李逵这小子拿着这张老虎皮贿赂自己,让他网开一面,可怎么办?
  不会是连《广韵》切韵的技法都忘了吧?
  周元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之后,脸色缓和了起来,却带着一丝隐忧:“李逵,最近可安心学习?”
  “不敢虚度光阴,害怕光阴不在,日日苦学。”李逵虽然想要谦逊一把,可是性格使然,他不会啊!
  这话周元真不敢相信,你说安心读书,为什么半道上打老虎去了?
  对于学问一道,读书人的坚持是最死板的,周元化身为老师的那一刻,整个人的气势都似乎浑然一变,询问:“李逵《广韵》的技法可曾学会?”
  李逵有点发愣,他不是在县衙里耽搁了两天,就为了学这技法吗?
  半个多月之前他就会了?
  可是周元对他的考校还是从《广韵》这部韵书开始,他随意在纸上写下几个不常用的字,交给李逵道:“查一下,读什么?”
  ‘淼’、‘沆’、‘虺’、‘踽’、‘旮’五个字。
  李逵脸色太不平静了,这几个字他都会念啊!
  可要是自己读出来,岂不是让周元难堪?看到李逵面色微顿,周元却会错意了,心头是咯噔慌乱,心说:“不会忘了吧?”
  《广韵》是一本韵书,对后世来说,就是字典。
  查字典的本事,只能是越来越熟练,怎么可能越来越生疏?
  李逵无奈,虽然会读,但他也要藏拙啊!心说,哥们也有了需要藏拙的才学,得意倒说不上,可是脸色却轻松之极。
  这一幕,连见多识广的周元也看不透了,这小子搞什么鬼?
  很快,李逵将五个字切韵的技法都写出来,然后双手递给了周元,并且抑扬顿挫的读了一遍。他很想告诉周元,后世有一首歌,歌名叫《生僻字》,也不知道词作者是怎么想的,尽往犄角旮旯里搜罗歌词,这几个字,他就算不用《广韵》也能读出来。
  不过,想想还是算了,万一周元把他当成失心疯,说什么,周元也是进士老爷,总不能收个疯子学生吧?
  周元却很满意,觉得他对李逵没有看走眼,这小子是有慧根的,将来读书也是事半功倍。
  接下来就是背书,《百家姓》、《千字文》他要是半个月都背不下来,李逵也没脸来县衙。
  至于《孝经》都是《论语》中摘录的孔子语录,基本上都是曾子等学生提问,孔子做出回答。而且字数也少的可怜,通体不过十八篇,多数都是一两百字的文章。李逵不敢说对《论语》倒背如流,但也是曾经背过,《孝经》自然难不倒他。
  唯独《颜氏家训》篇幅稍微长了一点,足足有二十篇。有些篇幅有上千字,大体也不是很长,但加起来就不简单了。
  李逵可是花了不少功夫,才费劲将《颜氏家训》给通篇背诵了下来。
  对于古代的读书人,学习算术,水利等都是异端。最重要的还是儒家的十三经,《颜氏家训》虽然不是十三经的范畴,但是临沂颜氏太有名了,隋唐以来几百年颜氏人才不断,其治家的家训被文人推崇不已。
  这也是一个封建家庭,能够欣欣向荣所能达到的极致。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这是《颜氏家训》中篇幅最为长的一篇,勉学篇。
  好在《颜氏家训》用字不算深奥,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要不然,李逵真背不下来。
  “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
  虽是大冬天,但李逵却顶着一脑门子的热汗,也背诵了一个多时辰,已经是口干舌燥。但他还是口齿清晰的背诵着,声震屋宇。
  不得不说,此时此刻,周元对李逵满意之极,就见他捻着下巴上的小胡子,一脸的陶醉,要不是李逵的声音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破坏了他摇头晃脑的陶醉之态。但不得不说,在背书这一途上,李逵绝对有天分。
  这是老天爷的恩赐,谁也羡慕不来,谁也豪取不走。
  好不容易,李逵背到了最后一句:“汝曹宜以传业扬名为务,不可顾恋朽壤,以取湮没也。”见周元却没有反应,闭着眼睛怡然自得的样子,甚是欠揍。
  李逵进一步,躬身道:“小子已经背诵完了。”
  周元这才醒悟过来,装出严师的样子,道:“不能骄傲!”
  李逵一脑门子的狐疑,他骄傲了吗?自己怎么不知道?
  想要开口问,周元却自顾自的说了起来:“《千字文》、《百家姓》,我大宋之学童都能背诵,《孝敬》也简单。唯独《颜氏家训》篇幅较长,原本以为你一个月还背不下来,没想到半个月就能背诵。不过光读书光背诵是无用的,颜氏先人有言: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琅琊颜氏,传承千年,其后人贤者不坠,全赖家训了得。”
  “老师,这《颜氏家训》是隋朝出现的吧?之颜之推这位先贤所作。”李逵反驳道。
  周元脑门子直跳,虎着脸道:“你说还是我说?”
  “自然是您老说。”李逵气短。
  周元回忆了一会儿,才说到:“颜氏传承千年,自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算起,足有一千五百多年。在青州就两个家族有这等荣光。”
  李逵根本就不知道琅琊颜氏的来头如此之大,没有读《颜氏家训》的时候,他以为就颜真卿算是颜氏家族的代表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颜之推传家的本事天下罕见。原来他们还有那么厉害的祖宗。对此,李逵也是暗暗咋舌不已。
  “对你来说,已经是十三岁了,马上就要十四。我朝神童,与你这年纪中进士者大有人在,尔不过刚开始入蒙学,初窥大道浩淼,自应知学问一途,没有取巧。当初你在县衙的话,颇有小人之心,还需谨慎。”
  “古之贤者都说,年纪越小,精神越好,既年长,就思虑散逸,你更应该知道自己的短处,奋力直追。不要妄图捷径,捷径可以让你一时得到裨益,可人要是一旦尝到了捷径的好处,自然会变得蝇营狗苟之辈,为正人君子不齿。尔需谨记!”
  “如此所述,尔可明白?”
  虽然周元爱面子的不说收徒的意思,仿佛向李逵要束脩似的让人看不起。可就算是李逵站在周元数米之外,都能感受到周元的得意之情,哪里不明白周元的意思,躬身道:“弟子李逵,拜见恩师。”
  周元笑道:“这一拜,为师受了,你要谨记为师刚才的话。”
  “是,恩师之言句句如洪钟大吕,李逵铭记于心,有道是:活到老,学到老,这才是治学的态度。”李逵恭敬道。
  活到老,学到老!
  这话这么听都觉得很深奥,但文气却颇不寻常。周元又开始纠结了,这等有哲理的话,为什么不是出自自己之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