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震怒
韩东快步走到了正中间的座位上,然后坐了下来,看着大厅之中的几位将领,然后怒声说道,“晋王欺人太甚,胆敢以此来胁迫我,我岂是如此愿受胁迫之人,这晋王不识好歹,就不要怪我韩东无情了,既然晋王先扣我的人,而且还是绑架,这等大事岂是他晋王敢做的,我韩东怎么会宁愿受他的胁迫呢?”
韩东顿了一顿,看着大厅中的众人,然后怒声说道,“既然晋王不仁在先,那就不要怪我韩东不义,罗明亮!”
“在。”
罗明亮已经,顿时亮起了他那大嗓门。
“带领你本部的一千人迅速的赶到正定府,时刻防范着晋王兵马,等待着我的命令。”韩东看着站出来的罗明亮大声说道。
罗明亮已经,没有料到韩东真的会动兵,不过,罗明亮还是没有拒绝,立马应声说道,“遵命!”
江晓也是有些惊讶,连忙站出身,对着韩东拱了拱手,说道,“统领,是否应该缓缓再议。”
韩东看着江晓,怒道:“你是何意思?”
江晓一怔,连忙回道,“统领,现在我们边军也就五千人,咱们的兵力怎么和晋王数万兵力相抗衡呢?况且定北行省这么大,咱们现在主力全部在定州城和代州城,南方的正定府、冀州城、大名府这些地方都不全是在咱们的控制范围,就连身边的河间府等地也不在咱们的控制范围,咱们这么少的兵力怎么和晋王相抗衡,若是这几个府县的豪强地主私通晋王的话,在内部作乱,咱们怎么收拾?区区五千人怎么敌得过晋王那众多的兵马呢?”
韩东顿时一窒,看着江晓,一时间竟然说不出来话。
这时,刘渊站了出来,看着江晓,慢慢的说道,“江将军此言差矣!若是统领有意想和晋王一系开战的话,我们河东刘家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到时候,从河东的辽州、沁州、汾州派兵兵出井陉关,与边军合兵正定府,到时候一起南下,直攻大名府,以及磁州等地。我们武威伯府的兵力从河东潞州、泽州、平阳府直接兵发河南府,到时候,两相夹击,就算晋王他们有十万兵力,我们也有八九万之众,到时候也会有胜算的。”
韩东看着刘渊,嘴角露出了淡淡的笑容,“还是刘兄知道韩某的意思。”
江晓有些着急,看着韩东,接着说道,“统领,就算如此,那到时候两家争斗,实力相当,到时候怎么结束这场仗?对峙局面产生以后,若是其他势力坐山观虎斗,等到刘家和晋王两败俱伤之时,两面通吃的话,那到时候河东、边军甚至是晋王都会被吃掉的,这个恐怕不是统领所想看到的吧。”
韩东有些诧异的看着江晓,“这个也不尽然,若是与晋王开战的话,淮军的赵青云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到时候淮军的赵青云派兵出战,加上南方的赵青峰到时候四面围攻,晋王大败局面已成定局!何愁还有两败俱伤之说?”
江晓看着韩东,心中愤愤不平,竟然没有想到莫羽汐在韩东的心中地位这么重,江晓顿时想到了古谚所说的红颜祸水,现在细细想来,也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想想当日韩东为自己解惑的时候所设想的局面现在马上就要破了,甚至以后边军将不复存在到时候,江晓都有一些着急。江晓越想越气,顿时一拍桌子,站了起来,“若是四面围攻,到时候晋王全军覆灭,那咱们边军应该奉谁为正朔?”
“这……”刘渊也是一怔,没有料到江晓会这么说。
韩东也有些语塞的看着江晓,竟然没有想到江晓说出这样的话,一时间也忘了江晓拍桌子的事,怔怔的想着江晓的那句话,忽然间想起了以前设想的局面,不由慢慢的平静下来,看着江晓。
江晓转头看向了刘渊,接着问道,“刘将军,你说以后我们边军奉谁为正朔?”
刘渊也有些预赛的看着江晓,一时间也说不出话来,这确实是个问题,到时候,赵氏兄弟肯定是要为了恢复大宋统治的,他们和晋王争斗完全是为了统治阶层内部的争权夺利,但是,刘家现在的局面却是代表着皇汉王朝,这就是要推翻大宋的统治,重新建立皇汉王朝,那到时候两者利益冲突,韩东也不好占位置。
所以,刘渊竟然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韩东看着江晓和刘渊,然后慢慢地说道,“那你说,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江晓看着韩东,也知道韩东肯定是要有所表示的,为了莫羽汐这是肯定的,但是也不能太过了,稍微的施加一点压力,然后强迫晋王政权放了莫羽汐,并且送归边军,这样的话,才能够达到目的。江晓思衬了一会儿,慢慢的说道,“咱们的目的是为了救回莫姑娘,所以咱们可以权宜行事。”
江晓站起身,慢慢的走了两步,然后接着说道,“咱们也不能排除不使用武力的可能性,武力是一种保障,若是没有了武力作为后盾,估计也没有什么好的效果。咱们首先应该派兵驻扎在正定府冀州城,以此来威慑晋王,免得晋王不知道利害轻重。”
“再者,我们修书一封,严辞告知晋王这样做的危害,并且说明我们的看法,若是莫姑娘有什么差池的话,我们就兵戎相见,其他的一概不说。还有就是言辞告知晋王,平安归还莫羽汐。”
“最后,我们应该做出姿势,以尽快的威慑晋王不敢轻举妄动,这样就可以了。”
听着江晓所说的,韩东点了点头,也意识到了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的做出表率,以警示晋王不要做出太出格的事情来。
韩东看了看下面的众人,朗声说道,“罗明亮,刘猛,邹春你们三人带领三千人立马赶赴正定府,冀州城,严密防范晋王所部,记住,不要示弱!”
“是!”
三人一同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