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穿越重生>灭明> 第256章 青海长城

第256章 青海长城

  李自成沿着北川左岸,纵马奔腾,一口气跑出三四十里,早已将辅兵留在身后,前面忽地被一道绵延不绝的土墙阻住去路。
  “咦,这是什么?难道是一座土城?”他放缓马速,细细打量,也不像呀,这么长的城郭,应该是一座大城,后世的历史中,怎么没听说过?
  刘云水也是放缓马速,靠近李自成,“大人?”
  “云水,你看看这是什么?”李自成用马鞭向前一指,刘云水只是抓抓脑袋,他是甘州人,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大人,问问当地的士兵吧,看看有没有知道的!”
  上次北伐的时候,他们也曾经过北川县,不过当时走到是右岸,也许那一段恰好没有这道土墙,所以没有发现,这次为了减少渡河的次数,走的是北川的左岸,这才发现了横亘眼前的巨大土墙。
  稍顷,一名士兵被带到李自成的面前,“大人,此乃边墙,并不是城郭!”
  “边墙?”李自成已经知道,长城只是后世的称谓,而在大明时代,它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边墙,它一般坐落在边疆,目的是拱卫大明的城镇,故此称为“边墙”。
  西北方向的边墙,至嘉峪关、讨来河墩而止,不可能延伸至北川,而且方向上也对不上。
  望着斑驳逶迤的土墙,李自成在脑中竭力搜寻,终于想起了,在某一部穿越小说中见过,谓之“西海边墙”,按照后世的称谓,叫做“青海长城”更为确切。
  当时还以为是作者的杜撰,没想到却是真的。
  那此处的边墙,拱卫的是那座卫城?
  北川县还在边墙以北,而且还是自己设立的,不可能是边墙拱卫的目标,东面还有一座威远县,原先叫做威远堡,从位置上看,应该在这座边墙附近,也许就是驻守边墙的,但这样一个军堡,本身显然不值得用如此一段边墙来护卫,要修建这样规模的边墙,人力、经济成本还是很高的。
  难道这座边墙拱卫的乃是西宁?
  一定是这样的,除了西宁,附近并没有重要的卫所,更别说府县了。
  如果边墙拱卫的是西宁,那边墙以北,应该早就不属于大明了,大明修筑边墙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而边墙,就是大明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难怪麦力干部能大摇大摆地游牧达板山,原来已经得到大明朝廷的默许!
  既然边墙以北,原本就不是大明的土地,那此次出兵达板山……
  幸好在大明之前,还有大唐,还有大汉,只要去找,肯定能找到此地与汉民族之间的联系,哪怕是邻居也好。
  中央之国领土广泛,朝廷一向没有扩张的眼光和习惯,但汉民族人口众多,为了缓解生存的压力,他们会自发地向四面八方扩张,扩展生存空间。
  即便没有大汉、大唐,李自成也不会停止北伐达板山。
  所谓的“固有领土”,不过是出兵的借口,在西北这片荒漠的土地上,各个游牧民族与汉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谁又能说得清这块土地究竟属于哪一个民族?
  或许最早据有这块土地的民族,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土地究竟属于哪一个民族,是要靠实力说话的,而扩张土地的动力,关键还是利益。
  麦力干部南下达板山,是看重了这一片的牧场,为他们牧养更多的牲口,乃至养育更多的人口。
  李自成兵伐达板山,一方面是为了护卫大斗拔谷,将西宁与甘州,用最短的道路连接起来,使自己掌控的土地完全连成一片。
  另外一方面,还是为了铜矿,西宁军现在对铜铁的需求,可以说是到了望眼欲穿的地步,没有铜铁,就无法造出西宁步枪与子弹,好不容易找到一块铜矿,李自成岂肯放手?
  无论达板山的过去属于谁,今后将必须由西宁军掌控,即便汉民族过去从来没有染指过达板山,现在也该轮到西宁军了。
  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
  既然游牧民族不能好好开发这片土地,那就交给西宁军吧!
  不仅是为了这一片土地本身,更是为了这片土地上产出的红铜。
  “大人?”刘云水的话,打断了李自成的沉思。
  他讪讪一笑,在士兵们的协助下攀上土墙,目测了一下,土墙的实台高达一丈五尺,墙上还有跺墙,应该超过四尺,总高一丈九尺有余,甚至接近两丈。
  边墙是用黄土夯实的,相当结实,但靠近河岸的一段,损毁相当严重,可能是为了方便商贾、百姓通行,这一段一丈余宽几乎被夷为平地。
  李自成粗略测量了一下,底墙竟然厚达一丈五尺,超过三角城的城墙,便是顶部,至少也有七尺。
  “这段边墙,一直延伸至何处?”
  “回大人,此处叫小石山,据说边墙一直延伸至娘娘山的沙尔岭,至少有五十里,属下只是听说,并未走过这条道!”
  “小石山?娘娘山?沙尔岭?”李自成轻轻念叨着,边墙依山而建,符合大明修筑边墙的习惯,如果有时间,不妨沿着这段边墙徒步而行,领略一下娘娘山的风光。
  不过,现在大军正在出征的道路上,李自成暂时没有这个闲心,他也没有时间。
  西宁军的目标,乃是边墙北面的达板山,看来,这段边墙今后再也无法发挥军事上的作用了,最多让它保存下去,给后人留下一段古迹,也许能拉动当地的旅游经济。
  李自成没有再做停留,而是从破坏的那一段边墙中穿行而过,又行了十余里,前面赫然便是老爷山。
  老爷山的余势,几乎延伸至北川岸边,幸好有前人通行,靠近岸边的这一段,已经相当平坦,只剩下微微隆起的一段土脊,骑兵通行,毫无阻滞。
  老爷山的北麓,靠近北川的东岸,是一片难得的开阔地,红河镇便坐落在这片开阔地的中心。
  红河镇并没有围墙,镇内都是在当地耕种的百姓,居民不过百余户,大部分都是从各个山坳迁入的,实际上只能算得上一个稍微大一些的村落。
  从房屋上几乎都是崭新的泥土就可以看出,居民迁入的时间并不会太久,他们大部分都是北川立县之后,在西宁军的干涉下,被迫或是主动归附的,然后逐渐迁入红河镇。
  在红河镇的人口中,原先的汉民并不多,绝大部分都是由土人归化而来,土人并没有自己的文字,连土语都是残缺不全,日常交流都要依靠汉话,所以归化起来,难度并不大。
  土人中最大的土司陈有道,被西宁军抄家、灭族之后,不仅普通的土人奴隶,就是附近的土司,都是被迫归化为汉人,与原先的汉人取得同等数量的土地。
  李自成甚至怀疑,这些土人,原本就是由内地迁移过来的汉人,只是中央之国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逐渐放弃了这块土地,而土地上的汉人,也被异族同化,忘却了自己的先祖,形成了今日的土人。
  至少有这种可能性。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了,这些连文字都没有的民族,谁也无法真正替他们找到先祖,后世虽然有一些“砖家”,认为他们是羌人的后裔,其实砖家们忘了一点,羌人原本就与汉人同源,如果让汉人与羌人居住在同一区域,杂居,通婚,不过数代,他们的面目就会变得完全一致。
  况且,仅仅依靠纸面上的考古,难道靠得住?
  弱小民族如果能融入到强大的民族中,可以避免很多战争,对这些弱小民族来说,除了失去部分传承(一个连文字都没有的民族,又有多少有用的传承?),他们可以和强大的民族一样生活得很好,至少有平等的生存机会。
  李自成的侍妾中,宋玉莲与陈秋蝶都是土人出生,她们原本是大土司陈有道的夫人和女儿,但她们现在已经完全汉化,在李家,与汉人一般无异。
  不知道他这个土人的姑爷,是否会受到当地土人的欢迎。
  刚刚进入村口,李自成便看到跪了一地的人,“大人!”
  他低头一看,跪在最前面的,赫然便是北川县令杜有恒、刑民师爷陈久。
  “你们怎会在此?”
  杜有恒连头都不敢抬,整个身子完全匍匐在地,“属下听说大人北征,故至此等候!”
  “起身吧,”李自成又向后面的百姓挥手示意,让他们一同起来回话,没想到自己这个土人的姑爷,在土人中如此受欢迎,虽然明知道这是杜有恒、陈久等人的安排,但并不妨碍他意淫一把。
  “属下已经为大人备下了热汤饭,恳请大人移步镇内!”
  为自己单独准备小灶,李自成本不想前去,但考虑到土人刚刚归化不久,不能寒了他们的心,便让刘云水在镇子外面休息,用些干粮清水,自己则是带着亲兵,随杜有恒缓步进入镇内,“杜大人一向可好?”
  “不瞒大人,属下初至北川的时候,忙得连拉屎撒尿的时间都没有,不过,现在好多了,土人总算……总算服帖了!”
  “奥?那北川县的百姓们,收成如何?能否吃得饱?”
  “吃得饱,吃得饱,”杜有恒一叠连声,微拱着身子,小声道:“西宁卫虽然对百姓们征税,但只有十五税一,比原先的各个土司至少轻了一半,百姓们只要不偷懒,除了卫里划分的土地,还可以自行开垦少量的自留地,两厢比较,百姓们手中都会有一些应急的余粮,他们……他们现在从心里感激大人呢,听说大人路过红河镇,都抢着要给大人叩头谢恩……”
  “哈哈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