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穿越重生>后妈文里的短命亲妈> 后妈文里的短命亲妈 第39节

后妈文里的短命亲妈 第39节

  庄老:“是比我预料的快。这姑娘能拼。我们当初找人就知道往江南找,找那些苏绣流派的老绣工,没想到让个北方姑娘捣鼓出来了。不瞒你说,我们当时去找你,有当无的事,就没敢抱什么指望。”
  庄老说着啧了一声,“哎呀,你说这个小邹,早也不告诉我,都怪他!”
  五十来岁的邹教授对上七旬年纪的庄老,可不是小邹吗。
  一堆工作人员哄笑起来,徐长远在一旁插嘴道:“大子说妈妈每天都熬夜干活。”
  “这个样品做得很好。”矮胖老人把庄老手里的样品扯过来,跟原件并排铺在桌案上,乐呵呵说道,“哎呀,新的一做出来,旧的就不好看了,瞧这灰头土脸的,怪不得人都喜新厌旧呢。”
  矮胖老人端详半天,摸着下巴感叹,“我开始期待把这个新的换上得多好看了。”
  “你还整天催我找替代方案、找替代方案,怎么地,我还搞不出来了?”庄老笑眯眯坐在椅子上,还舒坦地晃了晃,冲着冯妙张嘴就问,“丫头,就这个,这个东西,符望阁大大小小一共184块,你琢磨多长时间能弄出来,怎么弄比较好,我给你调集人手。”
  冯妙:“……”
  就算她当初执掌司制房,那也得实际看过了才知道吧,再说人手,那也得看什么样的人手,这还真不是人多就能派上用场的事情。
  大家高兴了好一会儿,冯妙就说她得先回去接孩子了。
  庄老便叫她接下来就来西三所上班,好确定这批双面绣的复制方案,又叫她准备照片,好给她办工作证。
  冯妙走后,工作人员也都散了,庄老坐在椅子上喝水,问徐长远:“她一个人带俩孩子,孩子还那么小,这是来工作,娘家婆家就没有能帮忙照看的?”
  徐长远就把之前知道的跟庄老讲了一下:“她没怎么提过婆家的事,我在村里听说,好像孩子的爸是知青,离婚了。”
  庄老一听知青就明白了几分,脸色有些鄙夷:“哎,也是不容易,自己带着俩孩子。”
  他顿了顿,忽然嫌弃地瞅了徐长远一眼,“我说长远,你都三十三了吧,连个媳妇都没有,你看看人家李志,人家孩子都多大了。”
  徐长远:“……”
  冯妙到幼儿园接了两个孩子,路上就去买了几个海带馅饼对付晚饭,回到宿舍娘仨吃饭、洗漱,早早地就爬上床睡了。
  熬了这些天,她可算睡个好觉了。
  而另一边,冯家村,方冀南坐在煤油灯下喝了两口米汤,有点食不下咽。
  “爷爷,爹,娘,我明早就回去。”
  他捧着碗,出神看着桌上的油灯,还是觉得喉咙有什么东西堵着,定了定神说,“我回去就去找冯妙,我跟你们保证,我绝没有对不起冯妙的心思,找到她我一定好好对她,一心一意过日子。”
  他说着恨恨地丢下碗,气道,“这日子过的,你说这都什么事啊。”
  老爷子道:“你要是真有心,也不用跟我们保证,你赶紧回去找他们吧,女人家家的带着孩子,一走半个月,可真叫人不放心。”
  “冯妙是个犟种。我还当她怎么也得去找你呢,她还真不告诉你。”冯福全顿了顿,叹气,“不过这事她也实在气着了。你们两个要是还想一起过,都收一收性子吧,好歹都互相体谅一下。就算要离婚……”
  “爹!”方冀南抬头打断他,“我跟你保证,我不离婚!”
  陈菊英说:“爹娘没别的愿望,就想你们好好的。找到了,赶紧给家里报个信儿,好叫家里放心。”
  方冀南算算时间,冯妙8号到的,就算到了立刻写信,这会儿恐怕信还在半路呢。
  他拿着冯妙抵京后拍的那封电报,上面统共六个字:平安抵达勿念。连个地址都没有。
  方冀南这会儿对冯妙去帝京的事虽说搞清楚了个大概,可还是不太明白,怎么故宫就忽然来请冯妙去绣花,总让人觉得有点玄乎。
  跟爷爷说了一下午话,他如今也只知道当初冯妙去甬城是跟他大姐夫张希运有关,而这次,应该也跟张希运有关系,因为那位“徐同志”是当初冯妙在甬城认识的一个人陪着(王建国)陪同来的。
  方冀南压根不知道这些事。他那位大姐夫,这会儿应该还在西京某个地方挖古墓,从方冀南回到帝京,统共也没见着张希运几回,居然也没听他提过。
  一头脑子懵。
  方冀南真是不太敢相信“故宫请冯妙去绣花”这样的事情,这也太扯了。他没法像三位老人想得那样简单。
  不怪他多心,突然冒出来个不知底细的什么徐同志,拿着一张不知真假的介绍信,就把他媳妇和孩子带走了……
  他孤身回京这大半年,一直在追查当年他哥的死,肯定有树敌,还有曾经陷害揭发他父亲的那些人,那些人没少给他搞动作,万一这是个圈套……
  方冀南深深陷入了某种可怕的阴谋论中,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恐惧,还不敢说出来,爷爷和爹娘哪经得起这些事情。
  第40章 冯妙搬家
  “爷爷, 爹,娘,”方冀南放下碗, “我去那边房子看看。”
  “你去看啥呀,那边都没啥东西了。冯妙临走的时候,交代你爹把缝纫机、自行车啥的都弄到这边来了。”陈菊英道。
  “他要去就去呗。黑灯瞎火的,你带个火柴。”冯福全从身上摸出一盒火柴递给他。
  方冀南出了门,还没出老宅的巷子, 就迎面遇上一个人, 农历初十的上玄月,月光下对方先认出他来了。
  “冀南?”
  “宋军?正要去找你呢。”
  “嗐, 我白天没在家,刚听说你回来了。”
  方冀南迎过去, 擦肩而过时脚都没停,沿着他来的方向径直往前走, 宋军只好转身跟上, 两人一路来到了村南的家门口。
  “我说冀南, 你们两口子这是……唱的哪出啊?”
  “说来话长,跟你说不明白。”方冀南道, “宋军,我问你, 来找冯妙、自称故宫来的那个徐同志,你见过吗,什么样的,到底什么人?”
  宋军:“我哪知道啊。春节前我请假回城探亲了, 我回来的时候, 冯妙他们娘仨已经走了, 村里人都说找你去了,今天才听说,合着你又跑回来找她,冀南,你俩到底咋回事啊,你真要跟冯妙离婚啊?”
  “放屁。”方冀南扭头骂了一句娘,“宋军,你住我们家邻居,别的还知道什么情况吗?”
  宋军摇头:“反正你媳妇整天带带孩子、做做缝纫、洗洗刷刷的,整天都挺好的。你时间长没回来,旁人都说你变心了,她自己也不怎么吭声。我年前走的时候,她还借给我五十块钱呢。”
  宋军顿了顿,期期艾艾道,“哎,那什么……你看,我现在也没钱还你,你也知道,我妈常年有病,年前我回去,我爸又摔伤了脚踝……”
  “没跟你要钱。”方冀南问,“那你怎么还回来了?”
  “你当是你呢。”宋军抱怨道,“我爸我妈,一个月合起来四十八斤粮票,自己都不够吃,又没有退休工资,到了期限我不回来,就得从他们嘴里争吃的,我不回来还能怎么办?”
  方冀南心里一叹,转身要走,想起来什么又停住脚,从身上掏出一样东西拍到他身上,“给你的。”
  “什么呀?”宋军赶紧接住,入手是一张折叠的纸。
  “招工表,你回城吧,别的我也帮不了你了。”
  方冀南说完,转身匆匆就走。宋军愣怔片刻,赶紧追上去。
  “哎,方冀南,啥、啥意思啊,给我的?我、我、你……”
  “别我呀你的了,你赶紧回去吧。”
  宋军愣怔半晌,猛地两手抓住方冀南的肩膀,带着哭腔道:“方冀南,给、给我的?我能回家了?我、我……方冀南,你是我恩人,大恩人,我亲哥,我这辈子都念你的好……”
  “行啦,我说你能不能别这样,娘们唧唧的。”方冀南本来就烦躁,受不了地推开他说,“你别多想,我就是看不惯你整天这个熊样儿,偷鸡摸狗、吊儿郎当的,你作践谁呢。赶紧回去照看你父母吧。”
  方冀南丢下一句,匆匆走了。宋军站在原地愣了好一会儿,抬手抹了一把眼泪,喊道:“哎,你不是要进你家里看看呀?”
  方冀南没理他,昏黑的月光下大步走远了。
  空荡荡四间屋子,他进去看个什么。
  帝京。冯妙这些天,总觉得委屈了两个小孩,有点叫人心疼,现在样品完成了,第二天正好星期天,她索性就带着两个孩子出门玩个够,坐公共汽车逛一逛大京城。
  庄老那边开始物色合适的绣工,准备组建一个双面绣复制工作小组,所以冯妙临时没什么能做的,反倒清闲了。
  于是星期一再去幼儿园接孩子,她就特意提早去一些,跑到胡同里找闲坐聊天的老大妈们套近乎。
  帝京的大爷大妈们真是热心健谈,听说冯妙刚来帝京,孩子就在对面上幼儿园,还挺关心的,纷纷给她指点这指点那,从大帝京风景名胜,说到哪儿能买到最便宜划算的萝卜和大白菜。
  聊得高兴了,冯妙就趁机说:“大妈你们看,进个城可真不容易。我来了以后就住在单位宿舍,孩子小,洗衣做饭都特别不方便,关键是单位宿舍本来就不够用,人家原本两人一间,我一个人带孩子占了一间,还怕人家同事提意见。”
  老大妈们纷纷说,孩子小那肯定不方便。
  冯妙道:“其实我正琢磨着,要是附近能有闲置的房子,借给我住个一年半载的就好了,当然啦,借人家的房子肯定不能白借,我该给多少酬谢给多少。”
  她不说租,只说借,老大妈们倒也心知肚明,一个大妈笑道:“你这是想赁个房子啊,你住单位宿舍可不用花钱的。”
  冯妙说:“我就是这个打算,花点钱图个方便,能自己做饭,宿舍虽然不要钱,您看我们娘儿仨光靠吃食堂也不划算。”
  老大妈们就说也有赁的,只是得有相熟的人慢慢找。
  “大妈你们看我刚来,认识谁呀,我就带着两个小孩住,至少要在帝京工作一年这样子,谁家赁给我,可以完全放心。”冯妙道。
  几个大妈挺热心地表示,会帮她问问。一个大妈指着胡同说:“其实我们这一块,闲置的房子有是有,还不止一处呢,就比如前边胡同谢家那院子,他家的人早多少年就去南洋了,房子一直空着。”
  另一个大妈说:“人家那家子是爱国华侨,房子没人动,一直好好的呢,有他一个远房亲戚给照看,闲着也是闲着,他早些年的时候还租出去过,这些年也不能租、又不能卖,而今不是不怎么管吗,他要是肯借给你,他那房子也近,你带孩子上幼儿园挺方便的。”
  冯妙赶紧拜托大妈们帮忙搭个话。她说:“大妈,您要是给我帮这么大忙,我可真得好好谢谢您了。”
  “你帮问问呗。”一堆老大妈们纷纷帮腔,又跟冯妙说,“你王大妈这人最热心了。”
  那个说话的王大妈就答应帮她问问。一回生二回熟,第三天冯妙又去聊天套近乎的时候,租房的事情就有了回音。
  王大妈带她去看房,是一个两进的四合院,院子还不小,五间正房,两侧带耳房,东西两边各有三间厢房,正房和厢房都带前廊,厢房南侧也各有一间小的盝顶耳房,前排还有倒座房。
  房主的亲戚是一对六七十岁的老夫妻,姓刘,人挺和善,就住在东厢的一间房子里,至于正房,主人走的时候家具什么还留着呢,一直锁着的。
  “这房子挺大呀。”冯妙感慨。
  “那是,清朝时候听说是哪个当官的府上呢,后来谢先生买到手里,在这里住了三四十年。”刘大爷说着,指了指大门,“原本是个金柱大门,过去当官的喜欢那个,谢先生嫌太招摇了,才改了现在这个蛮子门。”
  刘大妈说:“他们家搬走也二三十年了,你看我们老公母俩帮他们看房子,如今也联系不上他,房子这东西要没人住着,没有人气儿撑着,它就容易破,你看看那个地砖都坏掉了,屋顶的瓦也修过几回,我们年纪大了,本身又没有退休工资,也没钱帮他修补呀。”
  冯妙听明白了,所以老夫妻俩才想租出去,换点儿租金也好贴补用处。
  冯妙租了一间西厢房,挨着的盝顶耳房用作厨房,这个耳房很小,原本应该是做储藏室用的,放下锅灶后转个身的地方都不多了,可也能用,做饭洗衣都算方便。
  房租倒是比冯妙预料的便宜,一个月七块钱。这是1978年的春天,房主悄默声的租,租客悄默声的住,胡同深处一片人间烟火气。
  老夫妻俩自己本身在院里住,房子保持得还挺干净,老夫妻俩自己都没提什么押金的说法,冯妙主动预付了两个月租金。
  收拾打扫,添置了一个小煤球炉子和锅碗瓢勺,22号这天,中午下班抽了会儿工夫,徐长远和李志弄了辆自行车帮她推行李,冯妙就带着俩孩子搬了进去。
  下午接孩子回来的路上,俩小孩多少有几分搬家的兴奋,叽叽喳喳地问这问那。冯妙先领着他们去副食品店,买了半斤猪肉,一块豆腐,一棵大白菜。
  “妈妈,今晚咱们就能做饭吃了吗?”二子兴奋,他最关心的就是吃,这些天吃食堂吃的他都不喜欢了。
  “能,猪肉炖豆腐,妈妈来的时候已经在炉子上熬了粥。”
  “好哎!”俩小孩高兴了一下,二子问,“那今晚能吃葱油饼吗?”
  “下回吧,”冯妙笑道,“咱们今天刚搬家,按咱们老家风俗要吃豆腐,有福;吃白菜,发财。”
  新买的铁锅,需要“开锅”,冯妙回去就把猪肉的肥肉切下来,放在锅里小火慢熬,用筷子夹着肥肉把整个锅仔仔细细油了一遍,满屋子猪油的香味馋得俩小孩守着炉子不肯出去。
  热油锅放置一会儿,让它自己冷却了,重新烧热,把猪肉、白菜、豆腐一样样放进去炒,加水炖得入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