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地宫
所有人都不知道李琛到底想要找什么东西,但是既然李琛已经下令了,那么他们也不敢多问,于是立即散开,在浩大的北宫之中,展开了一场地毯式的搜索,并且分出人手,去下到宫中所有的水井之中以及北宫后面的芳林园之中进行探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严格的搜索之后,最先的重大发现是有人在崇德殿后面的一片宫殿废墟之中,扒开残垣断壁之后,发现了一处隐秘的地宫。
这座地宫位于崇德殿后面宫殿群之中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如果不是上面的宫殿被烧毁了的话,谁也可能不会注意到这里的地下会藏了一个地宫。
在几个亲卫搜索到这里的时候,扒开压在上面的杂物之后,意外的发现了这座地宫。
地宫的门设计的十分精巧,是两块薄石板拼接而成,移开石板之后,才能进入到下面的地宫之中。
如果把石板盖上之后,这座地宫就被藏在了下面,从上面根本看不到地宫的入口。
但是当上面的宫殿被烧毁之后,坍塌下来的时候,这座地宫的石门,意外的被坍塌下来的梁柱砸烂,当扳开烧焦的梁柱之后,才露出了下面的地宫石门。
当发现这座地宫之后,几个亲兵立即下到了地宫下面,结果看到了令他们震惊的一幕,地宫之中直到这个时候,还散发着一股子浓烈的尸臭味,险些将他们当场熏倒在地。
地宫的门口附近,横七竖八的躺了好几具尸骨,此时虽然已经白骨化了,但是因为在地下,身上的衣服并没有腐烂掉,只是皮肉都已经腐烂了,从衣服可以看出来,应该是几个宦官。
这里的位置,应该是内宫的位置,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皇帝和他的皇后以及妃嫔们生活的区域。
但是却不知道为何几个宦官把自己关在这里,死在了这里面。
另外地宫之中,堆砌了不少的箱子,进入地宫的亲卫不知道箱子里都是什么,也没敢擅自打开,怕看到不该看到的东西。
而且地宫之中的尸臭味非常严重,在里面待上一会儿,便被熏得是头晕眼花,几个亲卫担心这地宫之中有毒气,于是慌忙又退出了地宫回到了地面上。
几个人不敢怠慢,看住了这座意外发现的小型地宫,立即分出人手,赶往前殿去向李琛通报。
李琛听闻消息之后,立即带人赶到地宫这里,派人封锁住了这一片区域,不得其他人再靠近这里。
而李琛带着许褚走到了地宫的石门处,低头朝着地宫之中看了看,地面上的石门已经被抬开了,一走近通往地下地宫的地方,就能闻到一股子难闻到极点的尸臭味从下面散发出来,令人中之欲呕。
于是李琛连忙后退了几步,以手掩鼻,即便是他们这些常年征战,见过不少尸山血海之人,也闻过不知道多少尸臭味的人,今日在闻到这种封闭环境中散发出来的尸臭味的时候,还是被熏得难受,有一种想要呕吐的感觉。
李琛命人去找来了一些熏香,另外拿来几支蜡烛点燃,令人带着这些蜡烛和熏香到下面点燃,观察一下蜡烛是否熄灭,来确定地宫之中,缺不缺氧气,省的下去之后时间一长被窒息。
好在他过来的时候,地宫已经被打开了一段时间了,这会儿下面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流通,蜡烛并没有熄灭,于是李琛这才弄了块湿布,包住了口鼻,让许褚和几个亲兵也照他的做,掩住了口鼻之后,抬腿下到了地宫之中。
地宫面积不大,里面有床榻有桌几,还有一些供跪坐用的锦团,而且随着地宫门被打开之后,这里面居然感觉着还有风,看来应该还有通风的孔,只是地宫门被封上的时候,无法对流,现在地宫打开之后,就开始了空气流通。
另外地宫几个角落,还摆了几盏制作精良的青铜鎏金的油灯,其中部分还有油,于是李琛让人将油灯点亮,地宫之中的光线就更亮了起来。
这时候李琛看到,靠着地宫一面墙,摆着大约几十个木柜,都是用上好的檀木制成,包括地宫之中的床榻和桌几,也皆为檀木所制,雕刻的还有极为精美的图案,一看就是专供皇家用的东西。
不过李琛没急着去打开柜子看看,而是蹲下来检查了一番靠着地宫门死去的那几个宦官的尸骸。
这几个宦官已经白骨化了,可是大致还是能判断出,他们死的时间也就是一两年的时间,身上的衣物还没有腐烂。
李琛忍着强烈的尸臭味,检查了一下他们身上,捡起了他们随身带的印绶,从里面取出了一个铜印,看到上面刻的字是中黄门。
这就证明,他们确实是宫中的宦官无疑,但是具体死因现在看不出来,直到李琛从一个宦官遗骸下面翻出一张绢布,展开之后才找到了他们的死因。
这几个宦官,都是后宫的宦官,当日张让带着宦官杀了何进之后,袁绍以及何进手下杀入宫城,开始屠杀宦官的时候,这几个宦官逃到了地宫之中,但是他们也知道,出去必死无疑,所以便在地宫之中服毒自尽,死在了地宫之中。
而这座地宫本来就是宫中供皇帝和皇后在遇上宫变的时候,避难的一个场所,地点十分隐秘,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这座地宫所在,只有后宫之中的有限几个宦官知道这个地宫所在,应该就是这几个逃到这里服毒自尽的宦官了。
他们一死,也就没人知道这座地宫的存在了,后来即便是宫中经历了很多事情,因为这座宫殿属于偏僻的宫殿,很不起眼,一直也没有人用,于是也就没人发现这座地宫所在。
即便是后来董卓强行迁都,派兵进宫打死抄掠,把宫中值钱的东西基本上都给抄走的时候,他们草草的进来巡视了一遍,也未发现这座地宫,这才使得这个地宫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