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寒士败类
“本官公务繁忙,本来是没时间和你说这些东西的,可你却像疯狗一样咬着不放,本官便不得不说一下了!”
陈初六看着李蕤道:“其一,李大人是寒士,陈某也是寒士。若是陈某没记错的话,你应该是关内人,祖上还有人当过官。而陈某出生之时,家中仅有茅屋一间,瘠田数亩。后来蒙圣上隆恩,方才逐步发达。”
“其次,我从未压迫寒士,与此同时,本官家中养了不少有才却难以为学之人。虽不敢让天下寒士俱欢颜,但也让十几位走投无路的读书人有了栖身之所!”
“其三,本官虽然官位不高,却是公主的夫婿,也就是你嘴里的皇亲贵胄。你算个什么东西,也敢对我出言不逊。你有不服,可以直说,可你却连礼法都忘了!”
陈初六的声音越来越大,逐渐引起了路过官员的注意,陈初六指着那人道:“是非不分,曲直不辩,不思进取,诽谤他人。就你这种人,也配自称寒士?”
“士,是读书人,你枉读圣贤之书,是寒门读书人中的败类!还敢口口声声透露出以寒士领袖自居的意思,你以为你是谁啊?难道你以为天下寒士也和你一样黑白不分?!”
“有时间去敲诈勒索别人,不如花点时间去反省反省自己的过错。有力气去嫉妒别人,妄自菲薄,不如花点力气去改变自己的命运!”陈初六拍着胸脯道:
“我陈家一点一滴,不是偷的不是抢的,更不是靠别人施舍来的,是向朝廷尽职尽忠换来的!我陈初六的地位,不是大风刮来的,也不是靠诽谤别人抢来的!想编排我,你没那个资格!”
哗……
陈初六说完,四周一片死寂。陈初六这一席话,可谓是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的确,陈初六能走到今天,是有一点运气好,但他们决无人敢说陈初六无才!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敢说陈初六无才,你来比一比?陈初六的才华,可是晏学士都佩服的,听说晏学士还私自藏了陈初六的文章,裱糊好了挂在墙上当传家之宝。
李蕤的脸色煞白,陈初六看着太常寺那些人继续道:“朝廷优待仕人,你们若是能忠勤自勉,这一年的俸禄算得了什么?”
“你们自己好好想想家中的老父母和妻儿,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让你们的后代脱离寒士!而不是那一把附庸风雅的扇子用寒门出身的噱头来博取别人同情!”
“特别是李大人,你扇子上写着海纳百川,可却如此小肚鸡肠。我看你根本该写海纳百川,你应该写一个斗筲之器!”
陈初六说完,长吐一口气,只见李蕤被训斥得脸色苍白,体内气血翻涌。刚才陈初六的话,就如同一记记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头,让李蕤有种想要吐血的感觉。
他们的确是寒士,而太常寺是一个比陈初六的右文殿更冷清的地方。右文殿好歹还有九年考满,成书升一级的稳妥步骤,可太常寺却是一个管花名册的地方。他们的顶头上司太常寺丞,都没一个是太常寺升任上去的。
换句话说,一个养老的地方,却养了这么多年轻活力的人。年深日久,这些年轻人哪里有不发牢骚的?
因此,一个自怨自艾,且仇视别的所有比自己成功的群体便出现了。陈初六在这里一斥,这群人如遭雷轰,哑口无言了。
李蕤气的不轻,半天缓过了劲:“好你个陈初六,你,你竟然敢这么和上官说话,我,我要上本参你!”
哼,用官位压人?这不是我陈某人用过的计策么,陈初六不屑一顾,摊摊手道:“随便,但希望李大人不要捏造事实诽谤别人哦?要不然,朝廷罚你一年俸禄,你这一家老小,可吃不上饭了!”
噗……李蕤气血翻腾,总算是没忍住,一口血就喷了出来。陈初六吓得退了一步,好家伙,别又被讹上了。
毕竟是大殿之前的广场,毕竟是朝廷命官,这人吐血了,那些看客们便不在发愣了,过来劝架,救人。陈初六和右文殿的人,拂袖而去。
于朝廷之中开始流传起了一个说法,遇见了和陈初六政见不同,直接用拳头招呼,千万不要和他对骂!
小心被骂死……
这一场骂架,朝廷很快就有人弹劾陈初六和李蕤了,不过陈初六无所谓,他已经是知道,这种弹劾是毛毛雨,挠痒而已,习惯就好。那些弹劾的御史,也不是闲得蛋疼,确实是职责所在,闻风而奏。
而朝廷的处理意见也很快下来了,陈初六继续罚俸半年,而李蕤则是连升三级。
这连升三级,可不是好事。因为连升三级,被赶出了汴京。正如他所说,一个寒门子弟,在天子眼里,还能一视同仁,地位高一些。可到了山高皇帝远的外面,没有靠得住的背景,谁搭理你?
有道是官升三级,势减万分!
但朝中大臣也初步了解到了太后对陈初六的态度。这陈初六虽然和八王爷有姻亲,而太后和八王爷并不和,但这不和的关系,并未影响到太后与陈初六。从近来的几件事情看来,陈初六是太后要扶持的人铁定没错了。
弹劾陈初六的御史,倒是提心吊胆了几天,生怕这个瑕疵必报的人来找麻烦。可等了许久,发现陈初六连是弹劾的这件事都忘了。于是这些御史又私底下夸陈初六爱憎分明、宽宏大量之类的话。
六月来了,天气热得越来越放肆。朝中不少大臣,借“省亲”的借口,请三十天到五十天的假。修建了两年多的真宗皇陵,也已经竣工。似乎是天意,从南边快马加鞭来了一封讣告。
寇准死了。
这位千古名相,传奇人物,深受老皇上信任的人,在雷州结束了他的余生。
同时,右文殿修撰的《真宗实录》也已经落下了最后一笔。呈太后皇上御览,勾了红,算是完成。
棺盖论定,老皇上的时代在《实录》中落幕,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拉开序幕。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属于小皇上和太后的人才班底,就这样粉墨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