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章

  也是怪她到底对此地的风俗教条了解不深,若是换了旁人必能明白,常武这是心下默认了常父常母愿意留了赵恪做女婿。
  当世理学森严,男女大防深入士族之心。纵使常家村这样的穷乡僻壤,未曾婚配的男女们也对彼此私下相见多有避讳。似常家这般坦荡,多半是已许婚配之人,没有这般忌讳。
  感叹归感叹,常武也不是那般爱嚼舌根的妇人,回到家中训了自己那憨玩的小子一顿之后,心中总算痛快了不少,跟谁也没有提及此事。
  倒是他家那小儿子平白挨了老爹一顿骂,当即苦了脸,提着自己新捉的那一串蛐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
  七月初七,本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可在常家,却为着另一桩相聚忙活开了。
  早早便托人带口信要回家来的常平,今日总算被师傅给了三日假。一身粗布短打的身影伴着暮色,出现在了常家村的小道上。
  吴氏本在灶间忙活,听见小童跑过来嚷起“阿平哥哥回来了!”,顿时扔下了手中的烧火棍,穿着围裙便朝村口跑。
  常瑛也被她娘这股子激动感染起来,利落地丢下了手中的茉莉花粉,也跑去村口看她那素未蒙面的大哥。
  常平做学徒一去便是四年,回家的日子寥寥无几。她也只记得自己这个大哥性子憨厚良善,每每回家都要给小妹带上一块桂花糕,一脸笑意地看着她高高兴兴地捧着礼物同常安显摆。
  远远瞧见那熟悉的身影与她的记忆渐渐重叠起来,常瑛倒有些忐忑上前,只仰头望着大哥的身影愣神。
  一股熟悉的桂花香味悠悠袭来,呆怔的小姑娘怀里忽地被塞进了一个油纸包。
  已经长成的少年个子高高,身材不算壮实,一双眼睛却亮,笑盈盈地对着妹妹:“哝,还是你的桂花糕。”
  吴氏欣慰地看着一双儿女,打趣女儿道:“阿瑛,你不是素来最盼着大哥给你带桂花糕吗?这许久不见他,想必馋虫都勾出来了,还不快尝尝?”
  小姑娘依言揭开那裹得严严实实的油纸包,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那香甜松软的桂花糕。
  甜丝丝的味道伴着桂花那清甜的香气,彷佛能甜到人心里去。
  她的记忆彷佛又回到从前,她那不着调的师父前去琼州寻香,一去三月未归,把当时那个九岁的女娃娃独自一人留在了常家旧宅。
  适时她胆子不大,心惊胆颤地过了几日之后,到底没忍住千里之外朝师父哭诉。那人只好安慰她,道是回来之后一定给她带礼物。
  可没想到三个月过去,师父倒是喜滋滋地背了一大包沉香木回来,却根本没想起来所谓礼物那回事。
  常瑛自小懂事,并不像寻常小儿一般哭闹,可到底把这件事埋在了心中。如今瞧见常平那块风雨不落的桂花糕,心中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酸楚泛上来,让她忍不住眨了眨眼眶,隐去眼底那丝泪光。
  也好,师父去后,她孑然一身承担起常氏百年的制香基业,多年以来别无半个亲朋。如今却得了这般全心全意记挂着她的亲人,必然不能辜负。
  小姑娘并不舍得一气吃完,珍重地把那块桂花糕收起,成了缀在娘亲与大哥身后的小尾巴,一路托着腮看吴氏拉着常平换新衣。
  常平无奈地抬高了手任吴氏摆弄,瞧见那衣衫崭新的料子忍不住皱起了眉:“阿娘,妹妹的病不好容易好了,何必破费给我裁衣裳?”
  他人在县城,日日都要忙活着在师傅的铺子里做工,过得闭塞。每日一身疲倦之下,并不知晓家中今日发生了何事。
  但是依照自己长至十六岁的记忆,他们家中不说揭不开锅,也不富裕到能裁新衣吧?
  吴氏也不忙着解释,瞧着大儿子那副怀疑人生的神情笑弯了腰。还好常安没这样卖关子的心思,一气给大哥倒了个干净:“大哥,咱们家如今可不一样了。赵家的阿恪赠予了小妹几张香方,连如意楼的大掌柜都巴巴地上门来收购呢……”
  “什么?”听这个弟弟讲完原委,常平却越发觉得自己尚在梦中。
  这一年三十两银子的进账,便是他那经营一辈子铺子的师傅都未必能做到,而自己那个小妹妹,待在家中,便有人把这么一大笔银子送上门?
  “如意楼是松阳最气派的两座香料铺子之一,便是县主都有光顾。流连在富家的夫人小姐里,每月的赚头不知道有多少,大哥不必觉得夸张。”小姑娘面色毫无得色,丝毫没有被这一时的银钱迷住了眼。
  “小妹,多挣些银钱是好,可也要爱惜身子,你病才刚好,好好养身要紧。”少年肩膀渐渐宽厚,手掌因为常年劳作而生了一层粗糙的老茧,抚在常瑛发顶的感觉让人极为安心。
  小姑娘轻轻点头,微不可闻地道了一声好,只觉得自己捧着的那块桂花糕热腾腾,暖人得紧。
  见妹妹乖乖应下,常平总算满意地放过了她,转而关心起赵恪:“阿恪,先前赵夫子在时,便有教导我跟二弟识字的恩情。如今香方珍贵,你却愿意赠与我们,真不知该如何感谢你才好。
  旁的空话我不多说,但若是家中有了余钱,一定不负夫子的遗愿,送你回学堂念书。”
  他神色严肃,显然没有半丝玩笑的意味,而是真真正正地把这件事情放在了心里。
  作为家中的长子,他的想法与这些日子悄悄为赵恪存钱的常父常母不谋而合。可区别于常父常母对读书一事的本能敬重,他却是真真正正地体会到了识字念书的好处。
  且不说封侯拜相出仕入阁这样遥不可及的事情,便是他在县城做一个小小的学徒,都因为跟这赵夫子念过两天书,被师傅高看两眼。还有铺子里的那位账房先生,也是因为能写会算在东家面前挺直了腰杆。
  瞳色漆黑的少年静静听他说完,唇边牵起一抹笑意,恰似冰雪消弭、暖意融融的春江河畔。
  他明白常家众人是真真切切地为他好,想要为自己某一条出路,与记忆中那些纷纷想要上前撕咬父亲的豺狼毫不相同。
  可惜,他是再也不必废这笔银钱了……
  “大哥,父亲去世之前,我也念过几日书。待得年纪稍长一些,便可以去镇上觅一份账房差事。”赵恪轻轻摇头,“无需再另外破费。”
  “什么!”常平显然有些出乎意料,“你今岁尚不满十三,便已经开蒙结束了?”
  “是,父亲三岁便为我开蒙,家中败落之前已进学六年。”为了让这位难得归家的大哥安心,他第一次主动谈及了从前旧事。
  “你……阿恪……你是明珠蒙尘啊……”
  他师傅聘来的那位账房先生年轻时也曾科考过,便常常那这些陈年旧事在跑堂的小伙计之间夸口。
  据他所说,圣人亦是年十又五方才志学,而今的学子多十二三岁入学,十五六岁能把四书五经读个明白便是不错。
  赵恪三岁便有定性念书习字,一坚持便是六年,若是生在富贵人家里,不知道该有多好的前程!
  叹息归叹息,他不过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跑堂学徒,哪里能想到金榜题名那么远?心下唯有越发坚定地想要给这孩子攒钱,有了银钱,方才好说。
  三日的时光眨眼逝去,常瑛难得天不亮便起身,小尾巴似得跟在常平身后,想要借着前去县城采购香料的机会送一送常平。
  吴氏本担心大儿子的师傅不好相与,生怕闺女贸然相送惹得人家掌柜不快。可得了常瑛再三保证不会被铺子掌柜瞧见之后,也只得同意她与赵恪一同前去。
  牛车吱呀吱呀地转动了近两个时辰之后,赶车的老翁长吁一声,停在了不远处的城门跟儿上。
  两个半大孩子悄悄缀在常平身后,直到常平熟练地沿着东市的长街进入一间挂着货铺招牌的杂货铺子,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