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综合其它>大宋燕王> 第134章 太学辩议(七)

第134章 太学辩议(七)

  杨丛义赶紧回道:“沈兄此论缪矣。农业立国当然无可挑剔,无农不稳,无粮不安,没人可以动摇。但三百六十行,士农工商,正常国家缺一不可,农民可种地亦可种桑,地有南北,山有高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间能种茶,平原良田可得粮,种粮者要喝茶,种茶者要吃粮,互通有无,必有回易,否则你让山间种水稻,当年就饿死,平原种茶三五年方有一口,一场大水,树死叶枯,回易方能山间种茶有粮吃,平原种田有茶叶。丝绸瓷器更是如此,若良田山地全种粮,没有丝绸布匹与瓷器,必然衣不蔽体,以手抓饭,此等情景,便是野人时期。
  故回易之道,乃互通有无之道,能使种粮者精于种粮,种桑者精于养蚕产丝,种茶者精于炒制茶叶,烧瓷器者精于烧制精美瓷器,织工精于织造,船工精于造船,厨师精于做菜,博士精于教授,业精于勤,贵于专,因有回易,一巧可获千利。
  回易虽利润丰厚,然一两茶叶百钱千钱,不见天下人全去种茶树,一盘雕花点心三五贯,不见天下人全去做厨师,一套官窑瓷器五贯十贯,也不见天下人全去烧陶瓷,凡此种种,不再列举。沈兄言回易一起,百姓逐利,田地荒芜,无人种田,无粮可吃,实在荒谬之极,此言休提!”
  秦淼道:“杨兄方才言说,海船一启,两年可赚钱千万贯,秦某实不敢信。想我大宋,雄踞东方沃土,繁盛之时,也算地域广阔,物产丰足,一年税收不过万万贯而已,想那南方海岛,蛮夷小国,蛮荒之地,不遵礼仪,衣不蔽体,如何就能从他们那里得钱千万贯,杨兄夸大其辞,秦某实不敢信。想必在座诸位,心中也多有疑问,还请杨兄加以细述。”
  他忽然醒悟,回易之论,自然论不倒人,如何回易却是重中之重,未曾听对方提及,当有一问。清丈田亩之策被辩驳,难以施行,回易丰盈国库之论,也不是轻易就能施行。
  杨丛义道:“秦兄有所不知,这天下广阔无边,以大宋地域之广博,也不及天下百分之一。东有倭国与高丽,中原历来不放在眼里,他们地域虽小,但千百年来积累黄金白银无数。西南大理,建国多年,也算富足,顺南沿海而下,有一大国,秦汉之时,称为安南,汉时设立安南都护府,此时独立成国,已经一统半岛,称为吴哥王朝,亦称高棉,地域比起目前的大宋也不小多少,土地肥沃,无粮之时,随时随地播种,就有收获,不愁吃喝,王朝仿中原华夏,立国已久,大城亦有多座。
  再向南,古称爪哇,现为三佛齐国,海岛遍布,物产丰足,从群岛间海峡西去,有大陆唐时称天竺,在西域吐蕃诸部南部,吐蕃苦寒,而天竺温热舒适,而今化为十多个小国,互不统属,各有城池,亦是丰饶富足,继而往西有吉尔王朝,北接吐蕃与西辽,此地历史久远,已富饶千年,汉朝之时与西域都护多有接触。再西便是阿拉伯帝国地域,唐时称黑衣大食,此时已与天竺一样,化为几十个小国,此地中心区域称两河流域,丰饶异常,强盛之时堪比汉唐。
  由此往南有一大片土地,北部称埃及,地处尼罗河流域,曾建立埃及帝国,强盛不下汉唐,如今虽不如往昔,但依然物产丰足,金银遍地,大陆南部无从探索,不知有多广阔。埃及北部有一强盛帝国,至今已存在千年,号称罗马帝国,地域广阔,繁盛无比,由此往西有小国无数,水路尚不能连通,不知国名。以上富饶之地,海船俱能到达,亦早闻汉唐之名,因大唐灭亡,诸地与东方华夏失去正常联系,但仍偶尔有人不顾艰难险阻,驾船远航,来到他们心中神圣的东方圣土。
  汉唐之时,东方丝绸瓷器,从西北陆路西去,已是西部诸国王公贵族,不惜重金抢购之物,如今陆路为夏国辽国所阻,若能开海上丝绸之路,大宋一船茶叶瓷器丝绸,便能换回一船金银,还可回购香料奇珍之物,回到大宋,又能换取银钱无数,百艘商船两年来回一次,赚取千万贯,完全不成问题,不肖几次,府库丰足,大宋再次强盛,也指日可期。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秦淼道:“秦某虽不知杨兄所言西域诸国,是否确如其是,历史悠久,国家富足。但出海一次就需两年之久,不说茫茫大海之上,就是在太湖上泛舟,也难辨东西南北,如何就能让海船走两年之久,而不会迷失方向?想那西域诸国,无人去过,海上商船也不会走太远,安南乃华夏故地,不算太远,海船能到安南之南,尚有可能,若说能从海路到天竺,再到黑衣大食,秦某不敢相信。听闻海上广阔无边,海船东去倭国就需一月之久,海上一无所有,极易迷失方向,南下回易,听起来能获利丰厚,但路途遥远,不辨东西,实在难以施行。”
  杨丛义笑道:“诸位有所不知,海上亦有海图,可知方位,况且有一利器可辨方位,那便是针盘,不论在何时何地,指针永远指向南方,有了针盘,不管是在大漠草原,还茫茫大海,都能随时知道方位,此乃大宋独到的创造与发明,不知道诸位是否有耳闻?”
  秦淼道:“未曾听闻有这等物件。沈兄可曾知道?”
  沈缙摇头道:“沈某也未曾听闻。”
  杨丛义笑道:“不知诸位可知沈括其人?”
  见无人应答,想必应是无人知晓,便接着说道:“沈公与沈兄同宗,曾在元丰年间在西北出任知州,驻扎边境,抵御夏国,他著有一书,曰《梦溪笔谈》,在书中便描述了针盘的制作方法与特性,辨别方向十分好用。沈公出生之地就在此处,临安钱塘县,辞官之后隐居在镇江,距离沈兄不远,若有机缘可去看看,查证一番。”
  秦淼闻听此言之后,又道:“纵使真有针盘能在海上指明方向,但海船出海一次两年之久,满载货物,船亦沉重,海船遇风触碰礁石,在所难免,纵使用木结实,一经触碰,还是会当即破损,一旦海水涌入,瞬间就会沉入海底,船上的丝绸瓷器俱损,不但不能回易赚钱,也许还会亏的血本无归,杨兄可曾想过这个问题?”
  杨丛义道:“海船出海,触碰礁石在所难免,船有损伤也很正常,只要不是受损严重,断为两截,仍然可在海上航行,等到合适停靠之地,再做修补,并不会影响海船继续前行。”
  秦淼道:“杨兄此言不对。今年六月,我泛舟太湖,亲眼所见一艘船触礁破损,不肖多时,那船便沉入湖底。杨兄何言,受损不重还可航行?一旦破损进水,则此船必沉。”
  杨丛义解释道:“秦兄有所不知,湖上小船与海船建造方法大有不同。海船高大,一般舱底会分成十多个相互不通的隔间,再注满淡水加以封存,此为压舱水,其目的有三,一为海船高,不以重物压舱使船下部分入水,极易被大风吹倒颠覆,二为各舱隔断,即使触礁破损,海水涌入,也在一个隔舱之内,对其他隔舱并无影响,且隔舱上部密封,水不能漫入,其三远洋航行,数日数月不能停靠,海水苦涩,无法饮用,舱底的隔舱水,便是船上人员的饮用之水。
  此等造船方法,再海边造船厂,已有使用,此法名叫水密舱法。以此等方法建造的船只,十分耐用,即使破损严重,只要不沉,一经靠岸,就能修好之后继续使用,在海上用此船最为方便,不易折损。故秦兄之忧虑,不足为惧,海船出海,不免损伤,但丝绸瓷器,不会有失,亦不会血本无归。”
  秦淼道:“水密舱法?有这等方法?当日在太湖,眼见船沉,也未曾听人说起,莫不是杨兄,编造之语?”
  杨丛义笑道:“秦兄高看杨某了,此等方法与智慧,我所不能及,俱是造船工匠的智慧。秦兄若不信,可亲自出海一趟,一探究竟。”
  “多谢各位的精彩辩论!”方腾等待了许久,及时上场插口,打断辩议。
  他向场中四人笑道:“秦兄、沈兄、杨兄、汤兄,四位幸苦。感谢四位带来的精彩辩论,真是让人大饱耳福,欲罢不能,无奈日头偏西,时辰不早了,真是可惜。再次感谢四位带来的精彩辩论!”
  四人向围观众人行礼之后,各自退场。
  众人对杨丛义与汤鷽的身份很是好奇,不由的纷纷扭头观看,看得汤鷽很不好意思。
  方腾站在场中,当即宣布:“多谢各位捧场,积极参与,今日策论辩议,圆满结束。六场辩议文采飞扬,精彩纷呈,明天必能传遍临安,使诸位扬名!再次感谢各位参与,今日之辩论,到此结束。”
  汤鷽受不了别人好奇的眼光,辩议方一宣布结束,赶紧与杨丛义一起,快步离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