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问题关键
他的语气开始变得诡异,对我说着:“一个月前老师给我打来了电话,说这孩子啊在学校里行为举止都很奇怪,以前都是沉默寡言的,但总归是个好孩子,学习成绩不错,在学校里从来不惹是生非,因为性格有些腼腆所以经常被人欺负。”
我嗯了一声继续听着。
他继续说道:“但是这段时间里他在学校里行为举止和之前是恰恰相反,总是调皮捣蛋,甚至是和同学打架,但是打完架之后又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根据老师所说,每次打完架之后他都会昏迷一段时间,等到再次醒来的时候他就声称自己什么都记不得了。”
对于这种请看我有些了解,就对他解释着:“可能他自己真的不清楚,如果真的如你所说是鬼上身的话,鬼脱离身体之后他就会产生昏迷,而且对于之前的事情是一概不知的。”
男人点了点头说:“后来大家基本上都孤立了他,而他呢总是会胡言乱语,说出不是这个年龄段说的话,甚至是叫出陌生人的名字。”
现在我更加断定他是被鬼上身了,只是我很好奇为什么鬼会选择附身在一个小孩子的体内,我问道:“这孩子的年龄多大?”
他回答道:“我家孩子今年才小学三年级,九岁。”
一个九岁的孩子根本就没什么可利用的价值,为什么会选择在这样一个孩子身上呢,不过我稍微能理解的一点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容易接触到鬼魂,所以身上的阴气有些重,附身也是最容易成功的。
但如果是我的话会附身在一个女孩子的身上,阴气更加的低,更加容易成功了。
看到我一直在沉思,他试探性的问着:“大师,您是想到了什么吗?”
自从上次的事情之后注意力总是不集中,我摇了摇头说:“没事,你刚才说什么?”
他又重复了一下刚才的话:“这打架都还好,老师说啊这段时间都开始带匕首去学校了,这得有多危险啊,学校里的孩子都受惊了,所以老师就让我暂时把孩子待在家里,什么时候没事了再去上学,这不,他就一直在家里呆着。”
但是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的怨气更深,我问道:“那在家里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对待的,他有发生过这样的状况吗?”
他想了一下说:“在家里的时候很乖巧,根本就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但是我想老师的话肯定是可信的,没必要耽误孩子的学习让他呆在家里,但就在今天我要出门的时候他突然发疯,说出了一些话,甚至是咬了我的胳膊,我这才耽误了。”
对于孩子所说的话我很好奇,就问这;“他对你说了些什么?”
他摇了摇头说:“这孩子简直就是在胡言乱语,根本就听不清楚在说什么,说完之后就昏迷过去了,不过等会到家的时候你应该能听到他再说一次,还是大师您自己好好的听着吧。”
谈论完了之后也到达目的地了,出租车司机向我投来了一个好奇的目光嘴里嘀咕着:“这个年代还有驱鬼大师啊,我看都是骗人的吧。”
这种偏见很多,我就当做听不见,付了钱之后就走了下去,跟着他一同来到了家里,这里有点偏僻,住的地方也并不好,像是那种瓦房,还没走多久就听见了一阵幽怨的哭声。
听到了哭声之后男人的反应很大,赶紧走进了屋里,见他反应这么大我也跟着追了过去,刚走进去就看见一个小孩子被绳子给绑了起来,就像是在对待一个牲畜一样,这种行为简直是让我震惊。
赶紧对他说:“赶紧把这孩子给放了,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能这样对孩子啊,他本来就被怨气缠绕,这样只会增加他身体里的怨气。”
男人听到之后赶紧走上前去打算把绳子给解下来,但是绳子绑的太紧了,花费了不少的时间。
我看见男人慢慢的贴近孩子的身体,就在这时小男孩的眼神突然变了,咧嘴一笑,眼睛变成了血红色,手上逐渐长出指甲来,我上前走去一把推过了男人,从口袋里抽出了一张符咒贴在他的额头念着咒语。
小男孩的反应很强烈,开始大声的惨叫着,又突然倒地开始抽搐了起来,过了一会就昏迷了过去。
男人看到这一幕很是不解,看着地上的孩子说道:“大师,您对我孩子做了什么,他没事吧?”
我嗯了一声解释着刚才的情况:“在你帮他解开绳子的时候,他的意见已经被鬼魂给控制住了,如果刚才我不把你推开的话,估计他就会一直咬着你的脖子不松口,到时候你就变得跟他一样,估计就是一个活死人了。”
男人向我道了谢之后看着地上的孩子愁眉苦脸,蹲了下来把孩子抱到了卧室的床上,替他盖好了被子。
房间里的东西很简陋,几乎没什么东西,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
我看着他说:“你这些年里应该不容易吧,看着孩子身上穿着的校服,那是一所私立学校,每年的学费就够你承担的了,不如上个普通点的学校,这样你的生活还可以改善一些。”
趁着孩子还没醒,我才和他聊了这些。
他坐在一旁,又递给我一个凳子说道:“哪能啊,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其实啊我一直都觉得愧对于这孩子,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有过什么关爱,他爷爷奶奶也只是给他做做饭,每次辅导功课的时候就会打我电话,但是电话里根本都解释不清楚。”
见他的语气就知道对这一切都很后悔,如果有重来的机会肯定会多陪伴自己的孩子。
我叹了口气说:“其实啊家庭和事业必须得舍弃一样,你一家老小都指望你自己一个人,想必这孩子是理解你的,不要想太多了,现在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让这孩子身上的鬼魂赶紧离开,对他身体造成的伤害也就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