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穿越重生>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第9节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第9节

  最后来说第三个谜团。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中,对此也有描绘,说是关羽进攻长沙,黄忠出马应战,一个刀法强悍,一个箭法精准,交手的结果势均力敌,不分胜负。后来黄忠在压力之下,投降关羽献出长沙。关羽和黄忠之间,真的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吗?
  黄忠的生平,《三国志》卷三十六《黄忠传》有可信记载:“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及曹公克荆州,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文字虽短,信息却很丰富。
  一是名字。汉升,意思是汉朝提升。为何会提升,因为忠诚的忠啊。这样名和字就有关系了。关羽的忠,体现在红脸上;黄忠的忠,体现在名字上。
  二是籍贯。这里的南阳,是郡名,而不是城市的名称。东汉的南阳郡很大,下属三十七个县,在册人口二百四十多万。首府在宛县(宛音同渊),即现今的河南南阳市。当时史书记载某人的籍贯时,如果不知道具体的县,照例只写郡名,黄忠就是如此。同样,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南阳”中的南阳,也是指南阳郡。
  三是经历。最初是当中郎将。当时军官的职称,有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几大类。一般而言,中郎将比将军要低一等。黄忠最初是刘表的部下,曹操攻占荆州,他又转为长沙太守韩玄的部下。长沙郡的首府临湘县,即现今的湖南省长沙市。先主是指刘备,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领了荆州南部长沙等四个郡。黄忠就在这时“委质”,即投降了。至于怎么投的降,向谁投的降,没有明确交代。史书的其他地方,也没有黄忠大战关羽,并且向关羽投降的记载。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描绘,也是上面讲关公时讲到的,属于全面美化关羽的笔下生花。你老弟张飞,不是义释过严颜吗?让你也义释一回黄忠,虽然是虚拟版,总能添点光彩嘛!
  关羽虽然没有直接领教过黄忠的武艺,然而却间接生过黄忠的气。刘备当上汉中王,派特使费诗,到荆州宣布提升关羽为前将军。到了之后,关羽听说黄忠被任命为后将军,与自己的品级相同,勃然大怒说:“大丈夫绝不同老兵站在同一个行列里!”拒绝接受任命。这费诗很会做思想工作,平心静气劝说道:“从前萧何、曹参,是高祖的老部下;而陈平、韩信,则是后来的新臣僚。然而打下天下评定官位,却把后到的韩信列在头名,萧、曹二人没有任何怨言。现今汉中王殿下,因为黄汉升最近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的大功,给予他特殊奖励;但是内心情意的轻重厚薄,又怎么能与您相比呢!况且汉中王殿下与君侯您,就像是同一个身体那样亲密,所以您不应当过分计较官职的高低。在下我,只是传达命令的使者,您实在不愿接受任命,我回去如实向汉中王殿下报告就是。只是为您可惜,因为您终究会因此举动而后悔不已的啊!”这番话摆事实,讲道理,而且柔中带刚。关羽大受震动,立即接受任命不说,还要将功补过,于是亲自统率大军,围攻樊城水淹七军去了。
  其实深究起来,关羽当初之所以生气,还不在黄忠的官职高了,而在自己的官职低了。证据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据《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记载,五年前的建安十九年(214),骁勇善战的马超,前往益州投奔刘备。关羽得知消息,写信给孔明,问马超的人才可以与谁相比。孔明先生深知他自尊心极强,就回信中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马孟起文武兼备,雄伟壮烈,是一代的英杰。可以与张益德并驾齐驱,但是依然比不上您美髯公的超群绝伦啊!结果“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关大将军看了回信为什么如此高兴?因为孔明先生把他放在比张飞、马超还高的位置,在蜀汉军界独占鳌头。可见独占鳌头,就是他心中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的位置。事实上,当时关羽独自受命镇守荆州,承担任务的重要性,也确实超过了其他任何将领。所以这“绝伦逸群”四个字,还真不是拍马屁乱吹捧,而是实至名归。如今官位上排座次,把马超、张飞、黄忠分别安排为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他无所谓,可以接受。但是让他屈就前将军,与这三位站在同一排,他就接受不了了。上一节讲过,前将军,只是当时军职的第五等,上面还足足有四等,即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从各方面的条件看,给他安排一个卫将军,高过众人一等,对他来说很合适,对其他人而言也没话可说,摆得平。事实上,半年之后北面的曹丕继位当上魏王,马上就把曹魏军界的头号人物夏侯惇,提升为第一等的大将军。相比之下,给关羽前将军就不免显得有点吝啬。好在关大将军终归能够顾全大局,知错就改,重新振作上战场。对他那样强势的个性来说,能这样做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以往常说关羽骄傲自大,气势凌人,其实,他也有严格督促自己,传达正能量的时候啊。
  还有一个小谜团。关羽的籍贯,《三国志》记载得很明白,是东汉河东郡的解县,即今山西运城市西南的解州镇,此处自古以来就有一片大盐池。《三国演义》说是“河东解良人”,不对。因为当时的河东郡并没有解良县,只有解县。
  在以上谜团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事,当属神医华佗惨遭屠杀。医者,仁术也。华佗精心研讨医术,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最终自己的生命,却被人无情剥夺了,这是多么残酷和痛心的结果!时下常常说医患矛盾,而华佗之死,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而且最著名的,由医患矛盾造成的社会悲剧。曹操对别人生命的漠视,最终使自己尝到了苦果,导致最钟爱的儿子曹冲夭折。到了这时,他深深悔恨已经无济于事。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告诉当今的我们:患者如果要想消除医患矛盾,真正对自己有利的办法,还是按照正规的程序,运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盲目使用暴力,频繁伤害医务人员的身体甚至生命,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使你今后的就诊更加困难。道理很简单,医疗行业一旦变成社会上最高危的职业,谁会愿意来从事呢?医院纷纷关门了,你又到哪里去就诊呢?这正是:
  令人扼腕神医死,启示当今知不知?
  关于关羽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讲蜀汉战将型名将的第二名张飞。
  战将型名将第二名——张飞
  历史上的张飞字益德,而非翼德;他深谋远虑、细心周到,并不是只知道叫喳喳的粗鲁莽撞人;相貌也不像黑旋风李逵,至少也是五官端正,说不定还是一个帅哥。在三国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张飞的形象一再被损害、被矮化……
  一 英雄本色
  本节要讲的这位,他与刘备、关羽情同手足,也是一位个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不错,他就是蜀汉的名将张飞。但是,后世对张飞的了解,多半是从演义小说和戏剧中得来,如果要说历史上真实记载的张飞,那就不一定都清楚了。不但不清楚,反而误解多多,比如他真实的形象和秉性,就很容易被《三国演义》误导,甚至就连他的名字,也多半没有弄清楚。那么历史上真实张飞的英雄本色,又是什么样子呢?
  张飞第一样因误导而受损的东西,就是他最基本的权利——姓名权。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讲解张飞,首先当然要弄清楚他真实的名字是什么。而提到这一点,如果他张三爷死而有知,肯定要对后世发出叫喳喳的怒吼。吼什么呢?你们为何要乱改咱家的名字?真真气煞我也!
  怒吼的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原来,他的名字,《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有准确的记载:“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这段史文告诉我们,张飞准确的名字是:名飞,字益德。请读者诸君注意,“益德”的益,是增益的益,收益的益,利益的益。前面讲过,古人有名,还有字,两者的用途并不相同。名是用来彼此相区别,张三李四,避免混淆。而字,后世叫做表字,主要用途是在社交场合中显示礼貌。大体的规矩是:称呼别人,一般要称他的表字,以示尊重。称呼自己,则要称名,以示谦虚。比如刘备在提到诸葛亮时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见于《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而诸葛亮向后主上奏《出师表》,开头就是“臣亮言”三个字,这见于《文选》卷三十七。名和字,总有意义上的某种联系。张飞的益德,意思就是不断增加品德。不断增加品德,将来就能腾飞,这正是当时儒家思想盛行的体现,完全是有密切联系的啊。当时的人,用“德”字来取名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庞德、庞德公、刘玄德、曹孟德。这实际上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盛行的折射和反映。
  但是,张飞的名字,上千年之后却被人擅自改了。是谁这样胆大呢?就是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罗贯中大概以为,你张飞要飞,没翅膀怎么飞?看你二哥关羽,都有长羽毛的翅膀,你也应当有翅膀嘛!于是自作主张,把人家张飞的表字改了。怎么改呢?改成羽翼的翼,意思也是翅膀,这不就同关羽的羽,配成了一对羽翼了吗?这样你们两个,既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也是刘备的一对翅膀嘛。所以《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就说:“姓张,名飞,字翼德。”你会说了,那么这会不会是偶然的笔误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书中多次提到张飞的表字,都是羽翼的“翼”,可见绝非偶然,而是存心。这样一改,不仅破坏了张飞原来名字的文化含金量,而且从此谬种流传,不知道忽悠了多少三国迷。弄得现今的游客,甚至还是很有文化的诗人,到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看到张飞塑像前面的说明牌上,按照史书写的是“字益德”,还说是没文化,写错了。《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人家张飞的名字也是受之父母,你罗贯中凭什么随便给别人改了?你经过张飞本人的同意了吗?要是别人把你的名字罗贯中,改成罗贯西,你同意吗?今天我们讲张飞,开头就来纠正谬种流传的名字,意图有二:一是为这位在咱们四川曾经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张飞张益德,正儿八经维护一回长期受损的姓名权;二是就从最基本的名字开始,好好认识一下真实张飞的英雄本色。
  张飞第二样因误导而受损的重要东西,是知名度。而损害他知名度的,又是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那么罗贯中是怎样损害他知名度的呢?
  先来看看张飞“喝断长坂坡”的故事,这大概是张飞在一般读者心中最熟悉、最出彩的一段经历了。那么在这段故事里,张飞有什么精彩表现,其中又有哪些内容是被扭曲了的呢?
  据《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记载,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张飞跟随刘备,经受了一场生死大考验。当年九月,曹操出动大军,杀向南面荆州的首府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荆州,还要把寄居在此的死对头刘备,一并灭了。荆州的行政长官刘琮,举手投降曹操,刘备仓皇向南撤退。曹操立即抽调精锐骑兵跟踪追击,一天一夜急驰三百多里,终于在当阳(在今湖北省当阳市)城北的长坂坡,把刘备一行追到了。虎将张飞,第一次独当一面大发虎威,就在长坂坡前。而罗贯中损害他的知名度,也同他这场发威直接相关。
  话说刘备在前面打马狂奔,张飞与二十名骑兵在后面掩护。当时的长坂坡前,有一条河横断道路,虽然并不宽广,但是水深流急,难以涉水横渡。刘备一行刚刚通过木桥,张飞即指挥手下健儿,把桥砍断拆毁。等到曹军骑兵来到北岸的断桥头上时,已经无法过河。张飞立马南岸,横长矛,睁双眼,高声发出流传青史的怒吼:“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这里的“身”字,乃是当时的习用语,意思就是“我”。前面说了,当时称呼自己,照例是要称名,以示谦卑。现今他称呼自己,不说张飞,而说张益德,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这是有意抬高自己,表示对敌人的藐视。对朋友要尊重,对敌人要藐视,他是很有原则的。他这一声怒吼发威,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史书说是:“敌皆无敢进者,故遂得免。”刘备和诸葛亮一行,安然脱险,这是事实。但是,把脱险的原因说成是“敌皆无敢进者”,就不免夸张了。曹军对张飞的威名,确实是如雷贯耳。但是,要说对方就恐惧得不敢向前冲了,那也未必。因为对方涌来了五千人马,其中的主力,又是赫赫有名的“虎豹骑”,也就是虎骑兵和豹骑兵的合称。《三国志》卷九《曹仁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记载,曹魏军队的虎豹骑,被称为骑兵中的“天下骁锐”。现今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豹骑司马”的官印。相形之下,张飞只有二十多名骑兵,你说对方敢不敢向前冲?其实,对方止步不前的关键原因,还在于河流的阻挡。桥梁被毁,水流湍急,很难强渡,再加上张飞的怒吼发威,最后就收到了期望的效果。
  那么罗贯中怎么会损害到张飞的知名度呢?《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对上面这段真实的历史场景做了改编。改编可以,但是你不能乱改。张飞的怒吼,《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上原本是“身是张益德也”,清清楚楚六个字。他一改,改成了八个字“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这就出状况了,有问题了。首先,他加上的“燕人”两个字,意思是先秦时期燕国故地的人。但是,加这两个字,增添不了张飞的光彩,反倒灭了他的威风,损害了他的知名度。为什么呢?想想看,如果你是某个领域顶尖的天王巨星,骨灰级的、王牌大腕儿,只消报出尊姓大名,就能把对方吓倒,对不对?比如在篮球界,只消说“我是乔丹”,在足球界,只消说“我是小贝”,那就足够了。姓名前边还要加上说明,说明自己是何方人氏,这就清清楚楚地证明:你的知名度还不够,腕儿还差得多,所以生怕对方不晓得,对不对?笔者在前面讲关羽时说过,自从关羽在万军之中,杀了袁绍手下河北第一名将颜良之后,“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的威名,就在曹营中打响了,传遍了。正是因为自己大名鼎鼎,所以张飞才会在断桥边上有这大声一吼。既然名声在外,响当当地人尽皆知,那么在沙场上的同行面前,还用得着加“燕人”两个字吗?万一对方把“燕人”,错听成了发音相似的“阉人”,不是更糟糕更搞笑吗?所以,罗贯中这一改,实在是画蛇添足的败笔,而且还损害了咱们张飞张三爷的知名度。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损害张飞姓名权和知名度的始作俑者,还不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此之前问世的元代《三国志平话》,就已经把张飞的表字“益德”,改成了“翼德”;在长坂坡前的那一声怒吼,也写成了“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可见整个过程,是《三国志平话》实施侵权和损害在先,《三国演义》跟着侵权和损害随在后。今天我们要想来认识张飞的真实形象,就不能不把来龙去脉搞清楚。
  张飞第三件因误导被损害,而且扭曲最严重的东西,就是他真实的形象。后世流传的张飞,被弄成了一个作风鲁莽、性格暴躁的粗线条人物,与程咬金、李逵有一拼。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张飞却完全不是如此。那么我这样说有什么证据呢?
  证据不用多举,只消来看张飞第一次取得的辉煌胜利,也就是义释严颜的江州之战,就会完全明白。
  建安十八年(213),刘备喧宾夺主,动手攻占益州。益州的军政长官刘璋在成都顽强抵抗。为了加强攻势,刘备便在第二年,从荆州紧急召唤张飞等人,跟随诸葛亮率军赶往益州增援。江州之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了。
  古往今来,从江汉平原进入天府之国,最近便的交通大动脉就是长江。张飞等人沿江西上,很快就到达益州东部最重要的军事要塞江州城下。江州,在现今的重庆市区,当时是巴郡的首府。不过,江州虽然地位重要,这时的防守兵力却相当薄弱,因为刘璋的主力兵团,已经集中在江州的西北方向,正在全力保卫益州的中心城市成都。因此,张飞很快就将江州的城池拿下,生擒了对方的主将严颜。于是便出现了《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中记载的生动一幕。张飞责骂被捆绑的严颜说:“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我们大军来到,为何不举手投降还敢出兵顽抗?
  严颜毫无畏惧,也高声叫道:“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你们不讲道义,侵占我们益州。我们益州只有不怕死的断头将军,找不到怕死的投降将军!
  张飞听了勃然大怒,高声传令:把严颜拖出去斩首示众。严颜视死如归,神色不变,又顶了张飞两句:“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砍脑袋就砍脑袋,你发怒干什么!结果张飞对严颜的骨气很是欣赏,当场把他释放不说,还作为上宾热情对待。
  史书中对这场战役的具体作战经过一笔带过,却把张飞和严颜的对话忠实记录在案,可见对此更加重视。而这一历史场景,确实也很精彩。在严颜这一方,前面四句回答可谓义正辞严,很有骨气;后面两句不仅视死如归,更是暗含讽刺:砍脑袋就砍,发怒干什么!言外之意,你恼羞成怒了吧,我的话戳到你的痛处了吧,哈哈!把严颜的硬骨头精神展现无余。其实呢,写严颜,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衬托张飞。张飞越是被对方斥责、顶撞甚至讥讽,他反而越是欣赏对方,这才能够显示出他那罕见的度量。总之,张飞在这里的形象,已经不是一个粗鲁残暴的武夫,而是一位心胸宽广、赏识人才的君子。
  但是,如果这杯茶只品到这里,真正的味道其实还没有品出来。真正的味道在哪里?就是张飞处置严颜的背后,他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和细密考量。
  严颜的籍贯和家族,陈寿《三国志》完全没有记载。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地方志,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书中卷十二记载严颜是“临江人”。这临江县,是巴郡的属县,即今重庆市的忠县。古代巴蜀的巴,是以现今重庆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包括了所谓的“三巴”,即巴郡和相邻的巴东、巴西两郡。当时这个地区的民风,据《华阳国志》卷一记载,有两大相互关联的特点:一是“其民质直”,即朴实耿直。二是尚武精神,将领出现多,所以俗语总结为“巴有将,蜀有相”。而严颜的严氏家族,又是临江县的土著大族:“临江县:严、甘、文、杨、杜,为大姓。”孙吴的名将甘宁,就出自临江县的甘氏家族。而严颜家族,排名高居五大家族的第一名,地位还在甘氏家族之上。严颜之所以会有非凡的骨气,一是深受本地耿直民风的熏陶,生性就当不来软骨头。二是他的家族是当地第一名门,他不能给本家族丢脸。三是他就在巴郡家乡本地,保卫第一军事要塞,更不能给本地的将领群体丢脸。
  知道了严颜的背景和性格,再来看张飞对待严颜的一系列举动,就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君子风度,而是极具政治眼光的深谋远虑了。深谋远虑至少有三点:第一,严颜既是巴郡将领群体的代表,又是巴郡地方大族的代表,优待他,对于争取益州本土上层社会强势群体的支持,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第二,严颜的性格朴实耿直,一旦成为座上宾,他会尽心尽力帮助你,而不会搞阴谋,耍诡计。第三,要想获得严颜的真心支持,必须先给足严颜的面子,让他充分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硬骨头精神之后,然后再来释放他,这样才能保护他的形象不受损害,避免他以后被人耻笑,这就是争取严颜时在方法上的周密细致考虑。
  明白了以上这三点,再来回味张飞的言行和举动,味道就真的是好得很了。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这充分说明,真实的张飞张三爷,哪里是戏剧当中只知道叫喳喳的粗鲁莽撞人,而是具有深谋远虑的细心周到人啊。《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说他宽大严颜之后,“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从此张飞一路顺顺利利,就打到成都同刘备会师了。可见义释严颜收到的政治效果,确实非同一般地好。前面我们讲关羽的时候,讲他在樊城抓到勇将庞德,三下五除二就把庞德砍了脑袋。对比之下,张飞就比他的二哥,心思更加细致,考虑更加长远了。
  前面讲关羽时说过,关羽有两个形象:一个是历史记载的,可以称为历史关公;另一个是文化塑造的,可以称为文化关公。张飞与他二哥很相似,也有两个形象,即历史张飞和文化张飞。但是,关羽形象变化的特点,是不断被美化,被拔高;而张飞形象变化的特点,则是一再被损害,被矮化,这实在是不公平。因此,认认真真替张飞维护一回应有的权利,正是我们认识他英雄本色的第一步。由此也可以看出,至少对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言,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完全适用的。不是说这部小说写得不好,只不过是不能把它视为正规的史书来相信而已。其实,就是正规的史书,孟子的话也用得着,这在讲孔明的时候已经说过了。这正是:
  义释严颜谋略在,张飞乃是细心人。
  要想知道张飞在益州的宕渠如何大破曹魏名将张郃,请看下节。
  二 威震宕渠
  作为名将,张飞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战功,要数他的宕渠之战。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夏秋之际,刘备攻占益州,马上把张飞安排到一个战略要地,也就是巴西郡,去兼任太守。张飞到巴西郡就任后不久,就演出了一出威震宕渠的大好戏码,杀得曹军的虎将张郃落荒而逃。那么刘备为何要派张飞去当巴西郡的太守?宕渠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张飞的表演又有哪些精彩的看点?张飞又在当地为后世留下了什么样的美丽风景线呢?
  先讲第一个问题,刘备为何要派张飞去当巴西郡的太守?这个任命,与当时刘备和曹操双方,在益州争夺的战略大背景密切相关。原来,刘备在这时虽然打下了益州的大部分地盘,却剩下最北边的一个汉中郡,还在割据者张鲁的手中。这个汉中郡,是从关中平原进入成都平原的主要通道,战略地位相当重要。而当时割据汉中的张鲁,是道教早期分支——五斗米教的首领,在汉中拥有众多教徒,早就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性政权,下设数量众多的“治”,也就是具有行政功能的教区,成为益州北面的严重威胁。当初益州的统治者刘璋,之所以把刘备远远从荆州请进益州,就是要让刘备为自己去对付这个张鲁;结果张鲁没有拿下,自己先倒被刘备拿下了。刘备成为益州的新主人,眼睛同样盯上张鲁。怎么办呢?就把老弟张飞派往巴西。因为这巴西郡地盘不小,北面与汉中郡有很长一段接壤。把张飞派到这里,就是要把这巴西郡,首先打造成益州东北方的可靠屏障,然后以此为据点,进一步把汉中郡拿下,从而完全控制益州。
  但是,另一个人也盯上了汉中张鲁,而且抢先下了手,他是谁?就是刘备的生死冤家曹操。张飞到巴西就任之后的建安二十年(215)秋天,曹操亲自翻越秦岭,一举拿下汉中,然后留下夏侯渊、张郃、徐晃三员大将在此镇守,自己高奏凯歌回了北方。接下来镇守汉中的曹军,借助胜利形势不断向南侵入巴西郡。这样一来,张飞肩上的担子,就倍加沉重了。
  这年十一月,曹魏一位同样姓张的大将,率领大军气势汹汹杀进巴西郡,要给张飞好看。一笔难写两个张字嘛,是谁这样不给张三爷面子呢?
  来者张郃,字俊乂,冀州河间郡鄚县(在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氏。久经沙场,名列曹魏异姓五虎上将之一。后来诸葛亮在街亭一战失利,就是吃了他的大亏。此番他领兵杀来,是奉曹操的特殊指令。什么指令?就是不要地盘,只要人口。抢到的人口,一律押回汉中,名副其实的抢人。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抢人呢?“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因之一,是当时的人口资源非常之紧缺。原来,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乱,战争不断,疾病流行,灾害频发,造成了人口急剧减少。减少到何等程度?曹操的诗歌《蒿里行》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十遗一,念之断人肠。”但是更能说明问题的,还是具体的数据。东汉后期大动乱之前,全国在册人口将近五千万。大动乱之后,幸存人口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左右。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三国,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养育,也只增长了百分之五左右。蜀汉灭亡时才将近一百万人,孙吴灭亡时二百三十万人,曹魏灭亡时将近四百五十万人,三国加起来也不过七百八十万人左右,这就是供给三方竞争表演的人口资源。人口紧缺,所以曹操要张郃来抢人,但这只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张郃所进攻的巴西郡,民风非常有特色。什么特色呢?原来,这巴西郡与相邻的巴东郡和巴郡,合称“三巴”。三巴地区,是古代巴国的故地。上一节讲过,当时这个地区民众的个性,有两大相互关联的特点:一是性格耿直,二是崇尚勇武。这样的民众,正是当兵打仗的大好材料。所以曹操派张郃来这里抢人,不仅是要抢普通的劳动力,更是要抢优质的后备兵源。关于这一点,下面还有补充。
  这年寒冬十一月,张飞在巴西郡的首府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得到军情急报,说是对方的张郃,从汉中郡的首府南郑县(今陕西省汉中市),向正南方向杀来,已经占领阆中东南面的宕渠县(今四川省渠县东北),正在这一带大量抢夺人口。张飞一面命令继续搜集对方的动向情报,一面动员人马准备迎战。那么张郃为何将抢人的目标锁定在宕渠县呢?
  原因有二:第一,从汉中打进巴西郡,就有一条叫做宕渠水的河流,向南流向宕渠县。上游,现今叫南江;下游,现今叫渠江。沿着河流行军,不会缺乏水源。第二,这条河流直通的宕渠县,是张郃抢人最理想的地方。为什么?因为《华阳国志》卷一记载,这宕渠县,是一个古代部族的国都。这个部族,擅长使用木板制作的盾牌,冲锋陷阵,所以叫做板楯蛮,英勇善战,闻名天下。汉高祖刘邦最初起兵攻占关中,打前锋的就是板楯蛮。到了东汉,板楯蛮依然屡建战功,被称为“神兵”。所以这宕渠县,就是当时天下精兵的著名原产地之一。说到这里,张郃直奔宕渠抢夺人口的玄机,就很清楚了。
  张飞奉命来到巴西郡,打造保卫大后方的可靠屏障;而张郃却奉命杀进此地,要来抢人。两位姓张的名将,即将施展本事较量一番。那么张飞会有制服张郃的胜算吗?
  后世的戏剧舞台上,张飞完全是粗线条的莽撞人模样,就像唱词中唱的,“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如果你以为张飞,真的就是这副叫喳喳的模样,那就大错特错了。此刻的他,正在平心静气做临战之前的功课,因为他又得到进一步的军情密报:说是张郃的大本营,就建立在宕渠县城西南方的蒙头、荡石一带。这巴西郡的地理状况,他是早就摸透了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年前他同诸葛亮、赵云一起,从荆州进入益州增援刘备,但拿下江州义释严颜之后,他们就分头行动了。张飞独自向北,进攻的目标正是这巴西郡。紧接着他又出任巴西郡太守,一年来在辖区各地巡察,对此处的山川河流,包括张郃建立大本营的蒙头、荡石,他又细细走了一遭。凭借对地理的熟悉,再加上沙场作战的丰富经验,张飞终于找准对方的软肋,从而有了一招制敌的胜算。张飞不寻常,值得做榜样,不仅保持了万人莫敌的猛将本色,还展示出善于运用智慧的主帅风范来。那么他的胜算,究竟是什么呢?
  讲解战争,必须熟悉地理,所以现场考察,是必须做的功课。张郃大本营的所在地,史书上叫做蒙头、荡石,后来叫做八濛山,位于现今四川省渠县的东北约三公里。笔者现场考察发现,此处的地形极为奇特:渠江在这里,沿着顺时针方向,先是从北向南,然后又从南向北,绕了几乎是整整三百六十度的大圆环,最后形成一个开口小而腹部大的口袋形地区。这块口袋形地区,现今叫做元渡坝,腹部是一片相对平坦的原野,东西最宽处大约三公里,南北最长处约三点三公里,面积超过三平方公里。狭窄的开口处,最宽只有五百米左右,而陡峭的八濛山,就扼守在最窄的开口处。相传因连绵起伏的八座山峰,经常云雾蒙蒙,故而得名八濛。通往腹部的山间小路,崎岖而狭窄,悬崖峭壁,惊心动魄。
  史书所说的蒙头、荡石。顾名思义,就是八濛山最突出的头部,以及山上有飞石动荡滚下来的地方。张郃把大本营设在这里,意图何在呢?你想想,他大老远跑来什么?不是来抢人吗?抢到的人成百上千,集中在哪里最好呢?既不容易偷偷跑掉,又不用耗费资源建立安置房呢?当然是这块地形奇特的大口袋呀。四周是滔滔江河水,天然的隔离带。只消把分批抢来的人,往口袋中一放,然后派重兵把开口处的对外通道卡死,不就行了吗?一言以蔽之,这是张郃精心挑选的一处天然集中营。
  但是,在张飞眼里,这个集中营却有一道致命的软肋。什么软肋呢?就是粮食供应有严重问题。对方上万人马,深入我方地盘,至少有六百里之遥。军粮供应不上,只有就地去抢。如今又将大本营建立在蒙头、荡石所在的山上,到外面抢粮的通路,就只有北面一个方向,而东侧、西侧和南面,都被口袋形的滔滔江河水所阻断。如果我老张出动大军,把你北面对外的通道牢牢堵死,不出一个月,你老张就会缺粮断炊。而我位于西北方只有二百里的大本营阆中,却能充分保障我的粮食供应。到时候咱老张,就可以给你老张来一个比赛,看谁的粮食多,看谁最先撑不住,看谁最后要倒霉。说到胜算,这就是咱张大将军的胜算了。
  张飞找准对方的软肋,立即付诸行动,点起手下一万多精兵,直奔张郃的大本营,一场激战就此展开。那么张飞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吗?
  话说张飞率领养精蓄锐已经多时的人马,来在张郃的蒙头大营前面。一到就占据有利的地形,建立起坚固的营垒,将对方向外的通道严密堵死;然后凭借深沟高垒,与对方打起军粮消耗战来。你会问了,那张郃原本也是沙场名将,难道就没有预料到会出这样的状况吗?其实,他是有所预料的,而且也有避险的方案:就是快进快退,抢够人以后尽快撤离。但是他却没料到,对手张飞不仅脑袋转得快,行动更快,赶在前头挡住了自己。为今之计,只有向对方挑战,争取杀出一条退路了。可是,山下面的张飞,很冷静,很淡定,任凭你叫喳喳怒吼大骂,就是不主动应战。这一对峙,就对峙了五十多天。《华阳国志》卷六说是:“张飞等进军宕渠之蒙头,距郃,相持五十余日。”所谓“距郃”者,即阻断张郃也,这两个字用得真是准确到位之极。
  五十多天之后,张飞心中估计,对方断粮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军心散了,体力垮了,火候也到了。于是亲自指挥一支精锐军队,悄悄从茂密丛林之中,摸到对方身后建立在荡石的营寨,突然发起猛攻;将对方拦腰切成两段之后,然后对张郃所在的蒙头大营,进行前后夹击。面对张飞这一手狠招,张郃彻底受不住了。眼看对方的精兵猛将,如同潮水一般,从前后两边涌来,而自己的前后两段,却无法相互支援,张郃被迫抛弃胯下的宝马,在身边十几名侍卫的保护下,丢下大部队,连滚带爬穿越丛林,溜出包围圈,狼狈逃回汉中。这一场大战,终于以张飞大获全胜而告终。
  宕渠之战,是张飞自从追随刘备参军以来,三十多年用兵生涯中,最为辉煌的胜利。这场大战中,他不仅能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表现出一员体力型作战猛将的本色;同时又能发挥智慧,深入思考,充分利用地理条件,针对敌人弱点,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从而显示出智力型统兵主帅的风范。他不仅用这场辉煌的胜利,证明蜀汉五虎上将的风头,要盖过曹魏的五虎上将;而且还圆满完成大哥刘备交给的战略任务,使益州的东北部,从此得到稳定和安宁,《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说是“巴土获安”。综合用兵才能和历史作用两方面,张飞完全应当评为蜀汉战将型名将中,仅次于关羽的亚军。
  可惜的是,六年之后,张飞奉命动员一万精兵,讨伐孙吴。出发前,被身边警卫队的张达、范强刺杀。一代名将,就以这样令人惋惜的方式结束了一生。
  张飞的死因,史书说是他对身边违反军令的警卫人员,进行了严厉的鞭打,惩罚之后却依然将他们留在身边。刘备曾经告诫他,说这样做很危险,张飞却没在意,结果果然招来杀身之祸。前面已经说了,真实的张飞,本来是一个深谋远虑的细心人。那么他为何又会有这样的粗疏和失误呢?
  原来,粗疏和失误,都源于他人性上的一个缺陷,即《张飞传》所说的“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此处的“君子”,是指社会的上层人物;而“小人”,则指社会的下层人物,比如警卫人员。由于对下层人物重视和关怀不够,才会对他们动用严厉的惩罚,而且还不认为这是多大的事儿,所以才会把受处罚的人员依然留在身边。但是,恰恰是小事儿上的粗心,说不定会导致大麻烦,这时候的细节就能决定成败了。张飞在事关国家的大事情上,处处都细心,所以取得了辉煌的成功;然而在他认为的小事情上却疏忽了,最终招致杀身之祸。他因小失大的前车之鉴,实在值得我们好生琢磨琢磨。
  张飞很不幸。但是,他也非常幸运。幸运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幸运之一,是他与刘备变成了儿女亲家,两个宝贝女儿,相继成为刘禅的皇后。大姐是刘禅的原配,皇后当了十五年就去世了。刘禅又娶了小妹,也将其立为皇后,为此刘禅还大赦天下,改了一个新年号“延熙”,意思是延长兴旺,看来刘禅对新皇后很是满意。两个女儿相继当皇后,刘禅又很满意,可见两姐妹的相貌必定不差。两个女儿相貌不差,说明什么?说明她们老爸的相貌,肯定不像黑旋风李逵,一脸漆黑五官生猛,令人恐怖,至少也是五官端正,说不定还是一个帅哥。这又证明,流传在我们心目中的张飞,与他的真实形象相比,相差真是不小。
  幸运之二,是由他开始打造的一道美丽风景线,至今还在;不仅存在,而且还被誉为有资格申请世界遗产的天下奇观。这就是现今四川省北部,剑门关一带古蜀道上的精华路段——翠云廊。
  一到这里,千年古蜀道的两旁,全是高大挺拔的巨大柏树,树干巨大者,要几个人才能合抱,一片浓荫匝地,翠叶参天,绵延起伏,就像绿色长城蜿蜒伸向远方。哪怕是在烈日炎炎的酷暑,也会带来清新的空气和透身的凉爽。这里的景色,最适合套用弘一法师那首《送别》的歌词来形容:“长亭外,古道边,高树碧连天。”
  这条古道,最早修建于先秦时期,堪称西部中国第一条干线国道。它将巴蜀乃至西南地区,与中原王朝紧密连接起来,对古代中国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修建道路,总会对自然生态造成一定的破坏,但这里却完全不然,反而通过长距离的绿化手段,很好地保护了沿途的生态环境,而且为来来往往的人群提供了遮阴避雨的清凉世界。这是当今中国现存时间最早、距离最长的行道绿化的典范样本。但是你知道吗?由官方出面组织,在这里大规模种植行道树,相传就始于张飞在附近的巴西郡担任太守之时。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的地方官员和当地民众,都遵循张飞当初立下的规矩,不断种植柏树,严格保护柏树,官员换届时要把柏树的数量作为工作交接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还亲切地称之为“张飞柏”,借此向这位注重环保、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表达发自内心的敬意。全盛时期,这条古道一度达到“三百里程十万树”的惊人规模。整个剑门蜀道,至今还有古柏将近八千株,总长近二十公里。其中胸径一点八米以上,树龄在一千七百年以上的古柏,应当就是张飞当时所种。
  幸运之三,是多处纪念他的名胜古迹,能够流传至今,其中有两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处,是安葬张飞遗体的墓园和祠庙,在四川阆中市古城之中,苍松翠柏,一片肃穆。第二处,是重庆市云阳县张飞庙,相传是他头颅的安葬地,朱楼碧瓦,倒映在长江之上,最适合在此把酒临风,抒发一番思古之幽情。
  笔者曾经多次带领海内外的学者和贵宾,到古蜀道上考察参观翠云廊的张飞柏。他们放眼眺望蜿蜒起伏的绿色长城之后都惊叹:这真是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充分彰显“天人合一”中国哲学理念的天下奇观。笔者也曾多次在树荫之下,抚摸巨大的树干深深感叹:单单就以这一流传后世、造福子孙的绿色长城而论,咱们的张飞张大将军,就足以千古不朽了!可见当官从政,一定要给老百姓谋福利;凡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好官,老百姓定然会永远记住他们。如果这一点,连古代打仗的将军,都深深懂得并且努力践行的话,现今那些常常说要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们,难道就不懂得践行吗?这正是:
  翠云廊上张飞柏,绿色长城耀古今。
  关于张飞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与张飞并列蜀汉战将型名将第二名的赵云。
  战将型名将并列第二名——赵云
  在中国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在外国据说是女性总统年轻时怦然心动的英雄偶像。赵云作为一员武将,却能集儒道两家的文化精华于一身:对人性的品质,坚持;对名利的枷锁,超脱。
  一 耿耿忠心
  本节登场的这位蜀汉名将,在中国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在外国据说是女性总统年轻时怦然心动的英雄偶像;他虽然与刘备不是亲如兄弟,对刘备的耿耿忠心却一点不比关羽、张飞逊色。他,就是蜀汉著名的虎将赵云。那么在确凿的历史记载之中,赵云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他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有哪些突出的表现?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些表现中又有哪些闪光点和独有的特色呢?
  赵云,字子龙,冀州常山国真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氏。按照当时制度,某一郡如果成为皇族亲王的封地,则称某国,所以常山国,就是成为亲王封地的常山郡。据《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的记载,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当时一尺相当于现今二十四厘米,八尺就是一米九二,与诸葛亮的身高完全相同。身材高大,而且姿态面容雄壮伟岸,生来就是当名将的材料。
  赵云踏进社会时,正碰上冀州变天换主人。割据群雄的首领袁绍,逼死了冀州的军政长官韩馥,占据了冀州。赵云家乡所在的常山国,为了反对嚣张霸道的袁绍,就组织了一批义勇军,当时称为“义从”,去支持袁绍的对头,幽州的军事强人公孙瓒。而统领这支义勇军的将军,就是我们的主人公赵云。
  赵云前往幽州,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也正是在幽州,他碰到了自己认定的英明君主,从此对他忠心耿耿献出一生。那么此人是谁呢?
  不错,此人就是刘备。赵云一到幽州,他的义勇军就被编入公孙瓒的铁骑兵团。这铁骑兵团是幽州军队的主体,其中的精锐之师,则是清一色骑白马的义勇军,名叫“白马义从”,冲锋陷阵所向无敌,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精兵。赵云率领部下驰骋沙场的同时,也与刘备认识了。刘备怎么会在这里呢?原来,刘备当年曾与公孙瓒,一起在大学者卢植的门下求学,两人是师兄弟。眼下刘备遭到挫折,跑来投靠师兄。刘备有心网罗天下英豪,以便东山再起;而赵云也看出刘备是非同凡响的英雄,比公孙瓒的前程更远大。于是两人结下深厚的情谊,就如前面提到的《赵云别传》所说:“先主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托。”这赵云的名字,是从《易经·乾卦》中“云从龙,风从虎”的文句得来。龙腾要起云,虎啸要生风,常常用来比喻明君与贤臣的相互吸引。赵云与刘备,此时正好就是如此这般的情景。
  不久,刘备被公孙瓒指派,前去夺取袁绍的青州。正想自立门户的刘备,趁机提要求:派赵云为自己统带骑兵。公孙瓒此时兵精将广,故而一口答应。于是,赵云来到刘备麾下,从此不再离开。这一年是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刘备虚岁三十一,赵云的年龄应当在二十岁左右。
  赵云到来的看点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对于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刘备而言,赵云的到来意义非凡,主要有三点。第一,此前他手下的将领,拿得出手的只有关羽和张飞。赵云来后,就从二变成了三。三个臭皮匠,都要顶个诸葛亮;三个猛勇将,不是更加厉害吗?第二,赵云不是一个人来,还带来了一支骑兵分队,使得刘备由原本只有千把人的单纯步兵队伍,变成步兵、骑兵两大军种都配备齐整了。第三,赵云带来的还不是一般的骑兵,而是《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所说的“幽州乌丸杂胡骑”,也就是幽州乌丸等草原民族的骑兵。而幽州乌丸族骑兵,当时号称“天下名骑”,战斗力极强,这明确记载于《三国志》卷三十《乌丸传》。以上三点相加,刘备的综合实力明显提高,所以不久之后才有力量去援救徐州的陶谦,陶谦临死前也才会把徐州让给刘备,使得刘备的事业上升到一个新阶段。因此,完全可以说,在两人确定君臣关系的起点上,赵云就以突出的表现,为刘备献出了一片耿耿忠心,堪称刘备重要的创业功臣之一。对于这一点,以往讲三国者很少提到。
  赵云耿耿忠心的第二次突出表现,就是在当阳的长坂坡,救护刘备的甘夫人和儿子阿斗脱离险境。但是,这个表面上众所周知的故事,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九月,曹操出动大军将近二十万,号称八十万,杀向南面的荆州,不仅要攻占荆州,更要把寄居在这里的死对头刘备,一锅端了。荆州的新任军政长官刘琮,举手投降。临时才得知消息的刘备,仓皇向南撤退。曹操立即抽调精锐骑兵跟踪追击,一天一夜急驰三百多里,终于在当阳(在今湖北省当阳市)城北的长坂,把刘备一行追上了。
  当时刘备的三员大将,关羽被派去统领水军,赶往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接应刘备;张飞被派去断后,阻止敌军追击;而赵云的主要任务,则是保护刘备的家眷撤退。眼看曹操的铁骑兵团已经杀到,刘备丢下妻室儿女,与诸葛亮等人,向东边人少的汉水方向,打马逃命而去。危急之下的赵云,紧紧抱着刘备去年刚刚出生的儿子阿斗,同时照顾着阿斗的生母甘夫人,沿着刘备等人逃走的方向,艰难前行。最后终于在汉水的西岸边,与刘备等人重新会合。接下来,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以上,就是当时真实的历史图景。那么赵云在其中又有哪些闪光点呢?“三国探客”告诉你。闪光点主要有二:首先,赵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场严峻考验当中可以充分展现出来。当时在他面前,活生生就有两个榜样两条路:一条路,是以刘备为榜样,自顾自打马逃跑,大难来时各自飞;再说跟着领导随大流,既能保命还不会承担责任。另一条路,是以徐庶为榜样,方寸一乱,脱离大势已去的刘备,改换门庭投奔曹操去也。以他那样的作战本领,在曹军的虎将行列中占据一席之地不成问题,曹操难道不会欢迎他?但是,两个榜样他都没有学,两条道路他都没有走,而是选了一条风险最大的路:既有敌人追击的风险,还有责任承担的风险。赵云为何会这样?一句话,因为他忠心。忠心是他性格使然,而性格又决定道路和命运。
  更为重要的第二个闪光点,是赵云这时的忠心,已经不只是局限在忠于刘备个人的境界,而是有两个层次的提升:第一个层次,是提升到忠于承诺,不放弃职责的较高境界;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到忠于人性,不抛弃弱者的最高境界。请大家想想,在充满血腥屠杀的战场之中,弱势群体的生命如同草芥一般被蔑视和践踏的时候,赵云那怀抱幼小婴儿,照顾柔弱女性艰难前行的高大身影,是三国名将当中多么难得一见的英雄行为!是三国时代多么充满人性关怀的温馨场面!他是身材高大的男子汉,更是人性无比高尚的男子汉,难怪他会成为后世粉丝,特别是女性粉丝心动不已的偶像了。
  但是很遗憾,《三国演义》中对这段故事的描写,不仅虚构成分多,而且还有败笔,损害了赵云的高大形象。书中说赵云负责保护刘备的家眷,却与怀抱阿斗的麋夫人跑散了;后来虽然找到,麋夫人却为了保住阿斗而投井自杀。但是,根据《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传》的可靠记载,整个逃难过程中,都是赵云亲自怀抱阿斗,同时保护阿斗的生母甘夫人,一直没有分开:“先主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这里完全没有提麋夫人,可见根本就没她什么事儿。《三国演义》虚构了麋夫人在现场的情节,还说怀抱阿斗的是她。这样一来,赵云就没有尽到保护阿斗的责任了。为什么呢?首先是自己没有亲自抱婴儿,其次是还丢失了怀抱婴儿的弱女子。根本没在现场起作用的麋夫人,受到了歌颂和美化;真正一直在现场起作用的赵云,实际上却遭到了贬低和损害,这不是败笔又是什么?
  赵云耿耿忠心的第三次突出表现,是在孙夫人要把阿斗带走时,第二次解救阿斗。这也是众所周知的故事,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刘备接受益州军政长官刘璋的邀请,亲自率领大军前往益州。荆州的地盘,则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四人镇守。《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记载,刘备临行前,给赵云安排了特殊任务:“领留营司马,特任掌内事。”所谓的“领”,在这里的意思是兼任。兼任留守大本营的司马,特别负责掌管大本营的内部事务。刘备的意图是什么呢?意图竟然是要防备自己新婚不久的孙夫人!
  原来,阿斗的生母甘夫人,两年前去世了。当时孙权和刘备正打得火热,就把自己的小妹嫁给刘备为妻。孙权的小妹,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她的芳名,后世虚构的名字有点俗气,叫做孙尚香。这场婚姻,一开始就暗藏危机。首先,它的本质是一场政治交易,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础;其次,这孙家小姐从小舞刀弄剑,颇有乃父乃兄之风。她新婚的闺房是什么模样呢?随身带来的上百名丫环侍女,人人手提寒光闪闪的宝刀,站立在她两旁,一片杀气。弄得老新郎刘备,一进洞房就背上发冷,《三国志》卷三十七《法正传》说是“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正是因为暗藏危机,所以此番刘备前往益州,孙夫人并未随同前往。而与她相关,又有两件事刘备最为放心不下。第一件是孙夫人另外还带来一批孙吴官兵,他们平常就倚仗背后有人,骄横放纵,根本不遵守刘备大本营的规矩。第二件事是虚岁才五岁的儿子阿斗,不能随军奔波,只能留在大本营,由孙夫人代为抚养。现今刘备交给赵云的任务,就是两个“好好”:一是好好管住孙夫人的骄横官兵;二是好好照顾幼小的命根子阿斗。
  刘备为何把如此特殊的任务交给赵云呢?据前面提到的《赵云别传》记载,是“以云严重”,意思是因为赵云为人严格稳重。严格,正好可以去管住骄横的孙吴官兵;稳重,正好可以去照顾儿子阿斗。刘备看人有眼光,但是赵云做人更有品质。那么赵云能够完成刘备交给的特殊任务吗?
  果不其然,刘备刚刚离开不久,荆州大本营就出了状况。什么状况呢?原来,孙权最初也想要夺取益州这一块大蛋糕。如今,刘备利用从自己手中借过去的南郡,作为跳板悄悄进入益州去了,孙权很生气,大有上当受骗做了一场亏本买卖的感觉。两家合作的前景看来不好,赶紧把小妹从荆州接回江东才是正经。于是孙权派出船队前往荆州。早已想回娘家的孙夫人立即动身上船,火速启程,顺便还把阿斗带走了。
  赵云得知消息,立即与张飞率领一批轻快战船追了上去,在茫茫长江之上,截断孙吴船队的去路。看到赵云决心来硬的,孙夫人竟然很难得地服了一回软,把阿斗交了出来;但是她也下定决心,与刘备一刀两断,不再回来。这段被后世美称为“龙凤呈祥”的旷世婚姻,就在长江的波涛之上,被彻底了结。
  赵云两次解救保护阿斗,不仅充分表现出他对刘备的耿耿忠心,对刘备和蜀汉的未来而言,更是意义非凡。因为保护好了阿斗,就保证了今后蜀汉政权在权位上的平稳传承,不至于产生剧烈的动荡。要知道,进入益州时刘备已经年过半百,五十一岁了;但是很遗憾,亲生儿子,至今只留下独苗阿斗一个。他的创业道路太艰难,单单是妻室儿女被对手俘虏,此前就有三次之多,即使有儿子也不知生死去向。所以当初到荆州投奔刘表的时候,眼前并没有亲生儿子来传宗接代。无可奈何之下,就在荆州认了一个养子刘封,眼下已经二十岁出头。这刘封原本姓寇,既不是刘备的亲生血脉,个性又强硬生猛,接班当君主不是理想的人选。幸好在赤壁之战的前一年,甘夫人又生下阿斗,算是有了亲生的接班人。如果阿斗没有被赵云保护下来,那以后蜀汉的政治史,就完全有可能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说到阿斗,据笔者研究,他应当有两套名字。最初取名为“斗”,字“升之”。斗和升有意思上的联系,比如《汉书》卷二十一《律历志上》就说“十升为斗”。另外,斗也指北斗星座,升天而成为北斗,含义就更美好了。当时人们常常把“阿”字加在人名之前,表示感情色彩,例如吕蒙称阿蒙,在逍遥津鞭打孙权坐骑助其脱险的谷利称阿利之类。所以刘斗也有阿斗的称呼,而曹魏则称他表字“刘升之”。后来正式改名为“禅”,字“公嗣”。禅是帝王权位的非亲属传让,公嗣是公众推选的继承人,含义也有密切联系。至于改名的时间,则应当在刘备自称汉中王,正式建立蜀汉政权之后。
  在三国的名将中,笔者也对赵云特别欣赏。因为他的耿耿忠心,有自己独有的特色。第一个特色,是他的忠心,体现在切切实实的具体行动上,而不是虚伪的花言巧语,或者空洞的豪言壮语上。无论是他在刘备创业之初,提供了宝贵的骑兵力量也好;还是在刘备死亡之后,保证了权位的平稳传承也好,他都完美践行了自己的一片忠心。忠不忠,看行动。这句话用来形容他,最合适不过了。第二个特色,是他的忠心,还有境界的提升,而不是局限于狭隘的刘备个人:一方面提升到忠于承诺,不放弃职责的较高境界;另一方面更提高到忠于人性,不抛弃弱者的最高境界。局限于狭隘个人的忠,很有可能变成愚忠。从这个角度来评价,赵云完全可以评为蜀汉忠诚境界最高的名将。像这样有行动,有境界的忠心,在古代固然难得,固然需要,在我们现代社会,恐怕就更加难得,更加需要了。这正是:
  忠心境界高高在,千古常山赵子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