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穿越重生>欢喜记> 第177节

第177节

  “嗯,方兄也会武功的,他文章念的也好,明年一道春闱。”其实夏文也不知道靖国公是哪家,今天去挖花时才知晓方行大有来历。
  赵长卿笑,“成,什么时候你要请方公子,提前跟我说一声,我好令人预备。”
  夏文又说了明日去福字胡同的事。
  说话间,永福带着丫环呈上晚饭。
  两人都是大夫,晚饭颇是清淡。
  用过晚饭,夏文便又去了书房温书,赵长卿吩咐厨下,“晚上冷,包些馄饨给大爷预备着。”这是宵夜。
  永福已去用饭,红儿在身畔服侍,闻言笑道,“正好厨下有新鲜的莲菜,剁得细细的,合了羊肉调馅儿,味儿最好不过。”
  赵长卿笑,“这也好。跟平安说,书房没个烟火,一会儿把炭盆升起来,脚炉也预备好,别冷着大爷。帝都地气干,升了炭盆便更干了,打盆净水放在书房,润一润。晚上别让大爷喝茶,预备些福橘汤就好。”
  红儿一一应了。
  “晚上宵夜,也给平安留一份,别叫他空着肚子服侍。”
  红 儿笑,“大奶奶就放心吧,平安跟猴子一样,机伶的了不得,饿着谁也饿不着他。”赵长卿向来宽厚,尤其衣食上,从不刻薄下人。凭良心说,他们这些下人吃用比 小户人家的姑娘也不差了。像永福,到了婚配的年纪也并不情愿出去嫁人。永福说得明白,出去了,无非是嫁个寻常男人。日子贫窘时,糟糠之妻是宝,倘哪一日多 打三五斗粮食,男人便会纳妾寻小,究竟无甚趣味。还不如在主子身边服侍,活不累,日子还清静。
  一辈子,怎么过都是过。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过法。
  赵长卿便也随了永福去,倘或有哪一日永福改变想法,也随永福去。
  行食片刻,在静室中打坐吐纳半个时辰,沐浴过后,赵长卿便准备休息了。
  第 二日用过早饭,赵长卿收拾停当,便与夏文一道去了夏少卿府上。这一次,赵长卿总算见到了夏太太。夏太太已经不再年轻,头发中带着缕缕银丝,梳着溜光整齐的 圆髻,插一二金饰,很是和气,团团的脸上带着慈霭的笑容。待赵长卿行过礼,命人在自己榻前设了圆凳让赵长卿坐,笑道,“前几天你们来,正赶上彭相爷七十大 寿,也没见着。我这心里一直惦记着,后来过重阳节,忙忙叨叨的没个消停时候,这才有个清静,又听说了文哥儿遭人暗算的事,可把我跟老爷急个好歹。我本想立 刻过去瞧瞧文哥儿,偏他们总说我身子不好,劝了又劝,只不让我出门。”说着,夏太太颇是忧心的问,“如今文哥儿可好些了?”
  “伯娘这里,我们不能常来孝顺便罢了,本就不敢惊动。我们与兄嫂们的心意是一样的,若真惊动的您老人家过去,我与相公心下难安。”赵长卿温声道,“谢伯娘惦记着,相公是皮外伤,用了药,已无大碍。”
  夏太太念了声佛,叹道,“你们头一遭来帝都,不知这里头的厉害。哎,我年岁大了,许多事情虑不周全,要是我早说与你知晓,也遭不了这场劫难。”
  夏 太太语焉不详的与赵长卿分说了帝都政治环境的复杂,大致的意思就是,缩头过日子还怕天上掉下块砖头砸破脑袋呢,可不能没事反生事,这是给自己招祸呢。一旦 赵长卿问一句,“不知我们是得罪了朝中哪位大人?”夏太太便道,“咱们女人家,不干朝政,这是外头男人们的事。只是有时,男人们未免冲动,还得咱们女人多 劝解他们,你说是不是?”
  赵长卿笑,“伯娘说的是。我们年轻,也不晓得其中厉害,还得多亏伯娘指点我。”
  夏太太笑,“你是个懂事的,不嫌我老婆子啰嗦。”
  “伯娘这样的慈心指点我,别人求了求不来的福分,我要是做此想,可算是白活了这二十几年,如何就不识好歹起来呢。”赵长卿心知夏太太是不打算把话说明白的,便捡了不要钱的好话,笑着奉承了夏太太几句。
  夏 太太瞧着赵长卿知情识趣,心下也有几分欢喜,中午留了她一并用饭。在夏家,赵长卿算是见识了规矩,夏太太用饭,儿媳妇都要在旁站着服侍的,赵长卿颇觉不自 在,夏太太想着赵长卿西北沿子来的人,恐怕没见过多少世面,含笑解释一句,“你只管陪我这老婆子用,你嫂子们一会儿再吃。等以后文哥儿做了官,你多走动就 知道了,城中大户人家多是这规矩。”
  大户人家?
  帝都城别的不多,权贵高官最不缺。一个正四品的少卿府上便敢自称大户人家,赵长卿心下颇觉可笑。不过想一想,也不怪夏太太这般傲气。
  夏 太太是有傲气的资本的,丈夫是正四品高官,这个品阶,即便在帝都也说得上中等。何况,如今的永安侯是夏太太血缘上嫡亲的侄子兼女婿,说到永安侯府,那当真 是一等一的显赫人家。就是永安侯本人,也颇具才干,深受陛下器重,如今就在兵部做事。有个做侯府夫人的女儿,夏太太自然不是寻常的四品恭人。
  夏太太要讲大户人家的规矩,赵长卿自是入乡随俗,笑一笑便在夏太太下首坐了。
  用过午饭,又陪夏太太说了会儿话,一时有小丫环进来传话,夏文在外头等了。赵长卿起身告辞,夏太太并未苦留,叮嘱赵长卿闲来只管过来走动,吩咐长媳送了赵长卿出去。
  赵长卿实在可怜夏大奶奶,出了夏太太的屋门,赵长卿就劝夏大奶奶回去了。
  夫 妻两个回家说起话来,果然夏少卿同夏文说的也是联名上书的事。事情做都做了,这会儿说也是马后炮,无非是事情就快了结,不要夏文再生是非。凭良心说,夏少 卿实在想多了,夏文真不是爱生事的性子。赵长卿说起夏家的规矩,摇头叹道,“二伯娘说帝都大户人家都是如此,就叫人唏嘘,真不知这些帝都媳妇是不是都如此 过日子。我在家和婆婆去族长家请安,族长老太太留我们吃饭,也没叫族长太太在边儿上站着服侍。今天两个嫂子一个弟妹站在一畔捧饭安箸,我陪二伯娘用饭,委 实叫人不自在,哪里吃得下去。”
  夏文笑着吩咐一声,“永福,去厨下看看有什么吃的,端一些来。”
  待永福去了,夏文道,“好在咱们不常去,以后再去,提前在家吃一些东西,省得挨饿。”
  赵长卿问,“你有没有吃好?”
  红儿捧来蜂蜜梅子茶,夏文接过饮了一盏,酒气略减,道,“也不是吃饭的场合,大家喝酒说话罢了。”
  一时,永福提来食盒,里头四样菜,分别是焖冬瓜、小炒瓜虀、松蕈蒿菜、拌水萝卜,以及一道青菜豆腐汤,两碗红稻米饭。
  夏文一见便有食欲,道,“还是自己家里吃东西实惠。”
  赵长卿笑,“那是。”
  用过饭,夏文有些困倦,自去房里小憩。赵长卿则去了苏先生那里,说到夏太太的规矩,苏先生不屑道,“家里有的是丫环婆子不用,非要将媳妇当奴才使。就是皇帝家,也没见有这样的规矩,不过是些刻薄人家想出的搓磨媳妇的手段罢了,你听她那些混账讲究。”
  赵长卿道,“可见人的品性不在贫富贵贱,多是天生。”
  苏先生笑叹,“是啊。”
  赵 长卿又打听靖国公府、永安侯府的来历,苏先生道,“靖国公府满门武将,家中子弟多在西南任职,除了武事,鲜少掺和朝中事,是老成世家。永安侯府一样是与国 同长的世家,只是,如今的永安侯并非老永安侯的亲生子。原老永安侯只有一女,后来嫁予仁德亲王做正妃,我听说前几年仁德亲王一家子在封地因时疫殁了。老永 安侯因无嗣,后来在族中过继的嗣子,便是现在这位永安侯了。论血亲,这位夏少卿太太的确是永安侯的姑妈,但,永安侯既已过继了侯府,叫姑妈便不合适了。不 过,如今也没人管这些,永安侯在未过继之前便颇具才干,传胪出身。后来过继了老永安侯为子,为了方便照顾生身父母,买下侯府边儿的宅子给父母住,中间打通 围墙,与一家无甚区别。”
  “永安侯府还有一门显赫亲戚,宁安侯府。两家都姓李,不过是分了宗的。宁安侯娶的是宋皇后嫡亲的姨母纪 氏,这位纪氏夫人出身武安侯府,是武安侯的嫡长女。宋皇后的生母是武安侯的嫡次女。要我说,永安侯府还是不及宁安侯府的。”苏先生道,“这也都是老黄历 了,至于现今这些公门侯府到底如何,我也不大清楚。”
  赵长卿笑,“有老黄历听也不错。”她心下一动,与苏先生道,“我们在蜀中时,拜访过青城山大儒王老先生,阿白跟先生说了吧?”
  苏先生点头道,“王老先生学识渊博,是位令人敬重的长者。”
  “王老先生娶的是蜀王之女。”赵长卿道,“我跟相公来帝都前,还去青城山同王老先生辞行。穆师娘就谈及仁德亲王一家子过逝的事,只说了一句,我听着似有些感慨之意呢。”
  苏 先生沉默片刻,方缓声道,“仁德亲王是陛下的同胞弟弟,深得太后与陛下爱重。按规矩,宗室皆要去封地就藩。今上登基后,因太后难舍幼子,仁德亲王一直住在 帝都。这些前事,人所尽知。来帝都这些日子,我也听了两耳朵仁德亲王的事。前年,陛下病重,待陛下病愈后就打发仁德亲王就藩去了。结果,就藩没几日,仁德 亲王一家子便死在了藩地。”
  赵长卿的第一反应是,难道陛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了?她立刻又觉不对,即使陛下身体不好,要打发仁德亲王就藩,亲弟弟,就藩便就藩……可是,仁德亲王一家子都死在时疫上,这就太可疑了。
  赵长卿忽然脸色大变,忙忙掩住嘴,不敢说出心事。即使活了两辈子,即使这事与她八竿子不相干,可,哪怕只是想一想,她都觉着自心底陡然升出一股子寒意来。
  苏先生微微颌首,似是明白赵长卿心中所想,温声道,“我也这样认为。”仁德亲王一家子的死肯定与陛下有关。说什么时疫,无非是面儿上好看罢了。
  苏先生并没有再解释什么,有许多事,全靠自己领悟。悟,就仿佛推开一扇从未开启过的大门。一个人,能走多远,端看他的悟性如何。
  这就是皇权吗?
  赵 长卿第一次如此清晰真切的感受到皇权赤|裸裸的冷酷,她自幼最喜欢读的就是史书,不为别的,史书有太多的波澜壮阔、百转千回,读着有趣。但,读了十几年的 史书,仍不及这一次带给她的震憾。仁德亲王的身份必是载入史册之人,将来,史官如何记述仁德亲王的死亡呢,或者只有一句,某年殁于时疫。
  赵长卿此时方明白,史书中太多的波澜壮阔、百折千回不知由多少血雨腥风、刀光剑影铸就。
  这就是皇权吧。
  赵长卿忽然觉着那些高不可攀的公门侯府变得寻常起来。堂堂亲王,皇帝的亲弟弟尚且说死就死,这些公门侯府又算得了什么呢?大家不过是皇权之下的蝼蚁而已,实在说不上谁比谁更高贵。
  赵长卿隐隐有些明白苏先生身上那种随遇而安、通透平静的风度由何而来了。
  ☆、第202章
  冬至吃过饺子,梨子便打算回边城了。
  平日里嫌他哥絮叨,可他哥要走的时候,梨果又是一千个舍不得,道,“你一个人可怎么过年?过了年再回吧。”
  梨子翻个大白眼,“我一个人还过不了年啦?放心,没你我照样吃得下饭。等明年你春闱我再来,家里还有许多事呢。”
  梨果气道,“这都要走了,你就不兴说几句好听的。”
  梨子敲了弟弟脑门一下子,挺直了身板儿拿出兄长的气派,道,“吃老子喝老子的,你怎么不给老子说几句好听的?”
  梨果心里最牵挂的就是他哥,可不知为什么,肚子里多少好话,见了他哥硬是说不出来。梨果想了想,说,“你着紧的寻个媳妇吧。来帝都前我把你的亲事托给赵大婶了,赵大婶一准儿放在心上的,你瞧着有好的就成亲吧。”他哥这样子,非得有个嫂子他不能放心。
  梨子啧啧道,“什么时候学的这些婆婆妈妈的老娘们儿脾气?我的事你不用管,老实的念书,明年考个进士出身,我才好给你张罗媳妇。”
  “你还是先顾自己吧。”梨果论口才不比他哥,索性也不在口齿上较劲,过去翻看他哥的行礼,问,“哥,你是坐车还是骑马啊?”
  梨子道,“当然是骑马,这会儿天也不算冷。”
  “帝都都得穿棉的了,边城肯定要穿裘衣皮袍。”梨果道,“这些衣裳薄了,得买几件厚的才行。”
  梨子道,“我叫伙计们帮着预备就是,他们走惯了远路,知道要准备哪些。”
  梨果道,“伙计可知道什么,他们就是出门,东西也是家里婆娘预备。要是有个媳妇,这些事哪里用男人操心。”
  “我 求你了,快啰嗦死了。别总是‘媳妇这个’‘媳妇那个’的,等你中了进士,哥哥弄个女人给你开|苞。”梨子担忧的问,“果儿啊,你是不是憋得狠了?哥以前教 过你的,你要实在不喜欢用手,你身边的小玉儿不错,你就收了她在房里也没啥。”梨子不是个想不开的人,自从家里有了银子,他从不委屈自己,更不会委屈到他 弟弟,梨果早就过得正经少爷的日子,身边丫环小子不缺。
  梨果已经气的再不想跟他哥说话。
  梨子十分发愁, 因为晚上梨果就抱了被子跟他一起睡。当然,这是兄弟感情好的证明,梨子非常理解他弟弟对他的敬仰与依赖,他还挺想跟他弟弟聊一聊天说一说话的。结果,他弟 弟来是来了,板着脸往床上一躺,屁都不放一个。你跟他说话,他就像聋子一样也不应你一声,弄得梨子很是苦恼。
  梨子与赵长卿一咏三叹的抱怨,“梨果大了,越发别扭。哎,真叫人惆怅啊~”
  梨果不与人说他哥的坏话,可是梨果打心里觉着,他哥实在太二百五了有没有,一点儿都看不出他难舍的心事。
  梨子回程的穿戴行礼赵长卿早吩咐丫环预备了的,一应挡风的厚衣裳,连带着貂皮帽、大毛围领、厚料子大毛披风、以及毛耳罩、还有骑马时腿上防风的皮腿套,从梨子的到伙计的都备了两套,路上还能有个替换。
  梨果更是定了主意,悄悄与他哥道,“媳妇也不能随便找,哥你要找的话,要求也别太高,像卿姐姐这样的就好。”
  梨子咂巴咂巴嘴,上下打量他弟,“你这要求还不高呢。行,就照着你卿姐姐这样的,你给我找一个吧,我不挑。”
  梨果道,“等我看到跟哥你说。”知道他哥喜欢什么类型的就好办了。
  分 别在即,两兄弟自有许多私房话要说,梨果是头一遭出远门来帝都,梨子不放心才一道跟了来。于梨果,这是兄弟两个头一遭分开过年,以往家里过年的东西都是他 看着置办,如今他哥一人在老家,还不知怎么过年呢。梨果也不再赌小脾气,两人絮絮叨叨了大半夜,梨果想着他哥明日要骑马赶路,梨子怕耽搁了弟弟的精神念不 好书,方各自不言,渐渐睡去。
  第二日,梨果一直送他哥出了城,还要再送,梨子道,“要不你干脆跟我回边城算了。”
  梨果想了想,认真的说,“要不我跟哥你回老家,过了年再来春闱是一样的。”
  梨子笑骂,“滚!”对着来送他的人拱一拱手,便策马扬鞭而去。
  年 前,赵长卿收到了娘家和婆家的信,赵勇升了正五品千户,家里一切都好,只是赵蓉仍是不肯成亲,凌氏颇是苦恼。另外就是惦记赵长卿、赵长宁姐弟,余者并无他 事。夏家的信亦是报喜不报忧,只是叮嘱二人好生注意身子,再者就是让夏文安心备考,不必记挂家里。还有凌氏写给苏先生的信,在一起十几年,不是亲人也仿似 亲人了,凌氏自有许多话与苏先生说的。
  苏先生对赵长卿道,“你母亲托我给你调理身子。”凌氏始终在担心长女的肚皮。
  赵长卿自己也急孩子的事,不过,她向来通达,道,“如今相公天天熬神念书,再说,儿女多是天意,想必是时机未到。”
  苏先生只是提一句,看赵长卿自己心里有数,便转而说起过年的事来,尽管是租来的房子,庭院也要打扫干净,换了桃符,贴上剪纸、对联,祭过各路神仙,然后就是过年了。
  赵长卿预备了相熟几家的年礼,趁着年前与夏文一并送了去。
  自郑家回来,夏文道,“我看郑大人似是不大高兴。”
  赵长卿道,“郑大人不高兴,恐怕是公务上的事。”只是,能让郑大人大年下的将“不高兴”挂在脸上,恐怕不是一般的不高兴。
  说来,郑大人不高兴,还是因九月联名上书之事起。联名上书的事已经解决了,就是夏文几个挨黑棍的事,年前帝都府也给出了审查结论,原是国子监一位学子雇凶揍人,最终结案是,取消这位国子监学子的功名,永不许科举。
  一时轰烈的联名上书之事就此结束。
  对于帝都府的结论,郑大人并没有表示异议,便是昭文帝也没再往深里追究,昭文帝道,“学子热血,关心国事,朕明白。朕也没有不许他们说话,只是,如今他们还年轻,当以课业为要。明年便是国家抡才大典,朕等着择栋梁之才以安天下。”
  昭文帝此话一说,彭老相爷便提起被关在监察司的二百五十一名举人的事,彭老相爷的意思也很明白,明年就是大比之年了,误一届便是三年,举人们哪里误得起。
  监察司林随大人立刻表示,“案情复杂,一时半会儿的还没查清楚。”
  彭老相爷道,“既然案情复杂,不如移交三司会审。”
  林随神色一冷,冷声道,“监察司的事,就不劳彭相操心了。难不成,内阁的事还不够彭相忙的,彭相这只手还要伸到我监察司来不可?”
  彭老相爷何许人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