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综合其它>寒门之士[科举]> 寒门之士[科举] 第103节

寒门之士[科举] 第103节

  柳贺清了清嗓子:“王盐司如此关怀,下官实在感动,如此下官就却之不恭了,无功。”
  顾为俯身,将一沓文册递给柳贺。
  “盐司大人也任过府官,应当知道,在老百姓眼里,咱们府衙的银子是用不完的,可到了年尾,咱们也为发饷的事一直忧心。”柳贺道,“尤其前一任留下单据的话,后一任总免不了要发愁。”
  柳贺将文册其中一卷拿出:“原本下官只想与盐司大人您面谈,但盐司大人为人实在真诚,竟将整个衙门叫来,只为帮地方解决烦扰之事,这般倒显得下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那下官便直说了。”
  “盐运司衙门嘉靖四十四年欠本府三千六百二十四两银子。”
  “隆庆三年夏日暴雨,盐运司衙门请本地民役八百九十八人,饭食本该由盐运司负责,至今未付,共四百二十一两银三十七钱。”
  “隆庆四年,盐运司衙门欠本府……”
  “万历元年八月,盐运司衙门欠本府……”
  “万历二年春,盐运司衙门欠本府……”
  柳贺语气抑扬顿挫,可他念得越长,王焕的脸就越黑,最终几乎变成了铁青之色。
  当着这般多下属的面向他要债,柳泽远其心可诛!
  果然,此子器量如传闻一般狭小!
  第136章 知府事
  盐运司众官员:“……”
  他们就说,如此才是柳三元的风范,竟真有人以为柳三元是来盐运司衙门求和来了。
  盐运司众官员面上淡然,心中却忍不住偷偷发笑。
  虽说柳贺行事令他们面上无光,可堂堂盐运司衙门,输盐可抵天下盐税之半,竟因几千两银子被人追着上门讨!
  这柳三元为人又太过促狭,他账册上竟连三十七钱银子都记得清清楚楚,盐司想让他丢丑,故而将他们这一众官员叫至堂下,柳三元不仅叫他希望落空,反倒叫盐司本人出了个大丑。
  简直……如传闻所说。
  柳贺合上账册:“下官在京中时就听诸、陶二位学士说王盐司为人诚挚,如今下官初任府官一职,王盐司便对下官如此照顾,实在令下官感动流涕。”
  柳贺装模作样地揉了揉眼角,王焕在心中暗骂此子奸诈,有本事真哭啊!
  可惜被这么多下属臣僚看着,他此前又将戏唱得太足,到这时已经被柳贺架住,下不来台了。
  王焕只能黑着脸,咬牙切齿道:“便依柳府台所说,盐运司衙门欠下的钱款,本府会全部奉上,多给一些也没什么。”
  柳贺却伸手拦住他:“王盐司仁义,扬州府中妇孺皆知,下官无功不受禄,只需盐运司衙门将六千七百四十二两五十六钱银子返还就行。”
  “好办。”王焕几乎快被柳贺气疯了,但他面上依旧只能忍着,“来人,去将咱们欠柳府台的银子清点了,早日还清。”
  若扬州知府还姓谢,他自然是没有胆量找盐运司衙门要债的,可眼下换成了柳贺,他才不管王焕是不是丢面子。
  王焕官位虽高他半级,两人却非上下级的关系,盐运司衙门属户部,扬州府则是地方,两者之间本就是互有矛盾又互相仰仗的关系,不过盐运司衙门财权重,地方官员大多敬他们一分罢了。
  何况王焕才刚刚参过柳贺,柳贺却要客客气气和他一笑泯恩仇,他柳三元的脸往哪儿搁?
  殷士儋都能因高拱阻拦其入阁和高拱来一场拳击,柳贺又怎么会对盐运司衙门服软?
  王焕要派人将银子点好让柳贺带走,柳贺却又换上一副极和善的神色:“王盐司对小弟的心意小弟已了解了,小弟心中感动莫名,不过是几千两银子罢了,盐运司财大气粗,王盐司又如何会拖欠?”
  “王盐司实在不必着急,过几日再送去也是一样的。”
  王焕:“……”
  盐运司众官员:“……”
  他们今日也算是见证了无耻的极致了。
  这柳三元进入官场才几年,怎么脸皮竟如此之厚,到底是向何人学的?
  众人一联想,柳贺是南直隶本地的官员,乡试座师是吏部左侍郎王希烈,只差一步就能迈入尚书序列,何况吏部侍郎的分量一贯是很重的,如今内阁的阁臣中,吕调阳与张四维皆任过吏部左侍郎一职。
  而柳贺会试时的座师是……张居正与吕调阳。
  若按一贯的观点,弟子一切承于师……罢了,倒不如说柳三元天生难惹。
  ……
  “这柳三元当真不怕得罪了盐司?”盐运司一位官员嘀咕道,“日后城中收税,及府衙兴学校、水利等,都得依靠盐运司衙门。”
  “柳三元年少,心气总比旁人高些,等他真正撞了南墙,就当知晓得罪盐司多么不智了。”
  扬州城中富商众多,尽管一府财税并非仅由盐商,但盐商们在此兴商业、修学校、兴水利、助危济困,扬州府城中大大小小的客店、商铺、码头,均和盐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前几年高邮、兴化等地遭遇水灾,前任知府
  便是请府中富户慷慨解囊,盐商们出了大力,前任知府甚至专门为盐商们刻录了乡贤集。
  在这种情形下,柳贺着实不该得罪盐运司衙门。
  ……
  柳贺上门倒也不是纯粹恶心王焕,这六千多两银子虽没什么大用,却可以支付一部分此前欠下的俸禄,而且这笔银子在府衙众人看来已经是收不回的烂账了,柳贺一出手便将银子要了回来,如此也可展现柳贺这位新任府官的威信。
  柳贺这几日一直在熟悉衙门中的情况,对扬州府衙上下也有所了解。
  扬州府衙中有同知一人,通判二人,推官一人,柳贺上任后,刘同知和姜通判便已和柳贺交了投名状,唯有一位程通判据说是前任谢知府的心腹,他在府衙中分管钱粮,柳贺要账册时,钱粮上的账册上交是最迟的。
  柳贺看书快,账册这块,因为有前世的基础,他看起来自然也毫无阻碍,府衙去年的账目及文册他只用了几日就全部看完,看过之后柳贺的感受是——谢知府在任上是干了事的,但干的不多。
  以柳贺对谢知府的了解,对方是那种酷爱抓权之人,同知虽为佐贰官,但因谢知府专横的缘故,刘同知的权力甚至不如程通判,后者因谢知府之故在府衙中如鱼得水,俨然是府衙中的二号人物。
  谢知府在任时,刑名判案比以往少了许多,但百姓递交的诉讼却并未减少,百姓递交诉状,诉的多是府城中有根基的士绅,谢知府对此却毫不积极,以致柳贺一上任,付推官便将历年的刑诉案卷堆到了柳贺面前。
  这是刑名上。
  工程上,谢知府倒是把扬州府衙修葺过一遍,柳贺也是沾了他的光,所用的家具桌椅等都是上品,然而谢知府也只是好自身享受罢了,府学年久失修,府学教授及工房书吏都数次上报此事,谢知府却置之不理。
  除此之外,城外的粮仓也常有虫蛀,导致耗损严重,谢知府命户房关照一二,户房上报问题后,他只命江都知县解决此事,之后便没有再问。
  但谢知府却与漕督衙门、盐运司衙门相处极佳,在本地士绅口中也很有官声,府中有事时,众士绅都慷慨解囊。
  河工一事之前是由柳贺负责,扬州城中的情况柳贺了解颇多,倒不必额外再关注。
  外官在任上,最重要的便是财税、刑名、水利、文教等事,柳贺初时不觉,自己真正坐到这位置上,才觉得事务繁杂博大,几乎事事都要耗费大量精力。
  当然,治理一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柳贺必须要徐徐图之。
  ……
  柳贺任这扬州知府面临的第一桩事就是夏粮的征收。
  夏粮每年八月前必须纳完,柳贺翻看了往年的账册,扬州府的夏税是麦七千七百一十石左右,此前因受洪灾影响,府中夏税交纳出了些情况,但今年因淮河水道被疏浚的缘故,夏税征收应当比去年好一些。
  作为知府,柳贺只需将任务摊派下去,扬州府下辖三县三州及府治江都县必然都能将夏粮纳完,不过柳贺年少时毕竟也经历过交税的事,这交税看似简单,可于百姓而言,交过税后还剩多少,几乎是一年生活的盼望。
  夏税开始征收时柳贺还未上任,程通判负责督导此事,但柳贺对程通判并不十分信任,对方向他汇报了什么,柳贺只挑其中一部分听。
  “夏税之事乃重中之重,我等再谨慎也不为过。”
  自洪武朝时,朝廷便对夏税征收一事十分看重,明初朱元璋爱杀头,官员们对征税一事丝毫不敢怠慢,毕竟一不小心就可能人头落地,而到了现在,夏税的征收也是官员考核的重点,官员们宁可辜负百姓也绝对不可能辜负自己,哪怕东挪西借都必须将夏税收齐不可。
  扬州府地处富庶,柳贺倒不必忧心夏税收不
  齐,但在夏税征收时,他还是去府中及各县探访了数次。
  因此前柳贺与钱二公子之事,扬州府的官员们都知晓他爱微服私访的习性,在收粮时自然更谨慎些,唯恐柳贺这三把火烧到自己头上。
  众人虽对柳贺行事有所耳闻,却并不清楚他任府官时是何做派,加上柳贺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一时不慎将天捅破也是很有可能的。
  然而,柳贺这一回却没有微服私访,他将程通判及府衙中负责夏税征收的官员叫上,自江都县始,每个县和州的收税点柳贺都必然要去。
  “官吏中若有淋尖踢斛者,本府在百姓中安插了人员,一旦看到,本府必定严惩不贷。”
  至一处收税点时,柳贺便要提醒一声。
  柳贺说话时声音并不高,表情也不如前任知府威严,可他令一下,官员及胥吏们俱是听命。
  毕竟官员的威严除了有来自官帽的一部分外,也和官员本人的行事息息相关。
  柳贺任同知是固然低调,可他连谢知府的弹劾都扳不倒,谢知府原以为能把柳贺挤走,结果先走的反倒是他自己,盐运司衙门那边也是如此,柳贺将其拖欠的银子要了回来不说,盐运司那位都转运使为官一向霸道,柳贺去盐运司衙门转了一圈,据说都转运使被他气到胃疼。
  但那又如何?柳贺依旧全须全尾地回来了。
  柳贺对待下属臣僚并非如谢知府那般凶狠严厉,但扬州府上下的官员都不敢小瞧了他。
  如此夏税的征收倒是平稳度过,但淋尖踢斛者依旧存在,柳贺惩治了其中几个最过分者,直到夏税入了仓,他才有心思专注于其他事情上。
  治河之事依旧在进行中,柳贺每月也需抽出时间到堤坝上去看一看。
  他也不由感慨,为官果然比读书忙碌多了。
  第137章 商税
  “府台大人,这里便是您要审的案卷。”将案卷交予柳贺后,付推官静静立在一旁。
  因前任谢知府积压的案卷数量颇多,作为继任者,柳贺自然要将这些卷宗一一看过,这些卷宗都是扬州府四县三州审过之后无法处理,只能推至府衙一级的。
  柳贺命付推官将卷宗整理过一遍,按难度对其进行区分,然而案卷能至府一级审理的,都是一些颇为疑难的案子。
  大明朝对府官的考核中,审决讼案占据的分量极重。
  柳贺的同年们在观政的三月中都要苦学刑名律法,一甲三人倒是可以免除这一流程,不过在乡试与会试中,判语也是士子们必考的内容,作为官员,掌握刑名诉讼是基本技能,对《大明律》、《问刑条例》、《大诰》等应当耳熟能详。
  不过在案件审理的实际过程中,官员们受自身领悟力及案件复杂程度的限制,判案总有偏向,因而百姓在与豪右发生冲突时,百姓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若非冤情实在太深,百姓们也不会轻易到府衙状告。
  此刻出现在柳贺面前的,足足有五十余卷卷宗。
  卷宗之中,多是涉本地士绅豪族的卷宗,付推官侍在一旁,柳贺看卷宗时他不敢打扰,待柳贺卷宗看完,他终于忍不住道:“府台,这卷宗涉本府大族,若是处理不慎,恐有……”
  柳贺微微一笑:“本府掌府事不久,对本府士绅大族了解不足,不如付推官与本府细细道来,这卷宗中所涉的究竟是何人。”
  其实接任知府一职之后,柳贺便将扬州城士绅的底细摸了个遍,谁家在朝中仰赖何人,一探便清清楚楚,柳贺眼下问付推官,不过是想试探一番,这付推官是否愿意交上投名状。
  扬州府多数官员目前已转向了柳贺这边,唯独那位程通判,柳贺查过账目后,发现此人于钱粮一事上着实有些才干,可惜他的才干都用在为百姓做事以外的地方,谢知府在任时他倒是十分猖狂,眼下已经低调了许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