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历史军事>争魏> 第355章

第355章

  连刘珩也情不自禁的吼了起来。
  待众人热情稍稍冷却之后,杨峥道:“刚刚扩军,诸族混杂,很多事不好做,若有困难,但说无妨。”
  “没有困难!”一个羌人少年带头吼了起来。
  羌胡其实都缺乏一种身份认同。
  现在,杨峥给了他们!
  所以羌胡少年们,比汉家少年更为积极,也更为迫切。
  杨峥笑了两声,点点头,“多难兴邦,逸豫亡身,困难在所难免,永远不可避免,有困难,就迎刃而上,克服它、战胜它!”
  杨峥感觉自己都快成人生导师了,鸡血打的自己都汗毛倒竖。
  但十五六岁的少年,缺乏的也正是这些。
  “唯!”少年宣义郎们向杨峥齐齐拱手。
  很快,“重振华夏,复我神州”八个字在军中到处响起。
  一个个羌胡士卒们眼中多了些东西。
  复我神州四个字,已经给了他们新的身份认同。
  这时代绝大多数的人,一出生就如同奴隶,每天过的如牲畜一般,忍饥挨饿,在无尽的绝望与痛苦中麻木的结束一生。
  很少被当成人看待,有过人的尊严。
  这八个字,既赋予了他们使命,也给了他们尊严。
  禽兽尚会望月,更何况是人?
  即便是谎言,此刻也能在绝大多数人冰冷的心中打开一道缺口,注入一丝暖流。
  “古之戎狄,今为中国;古之裸人,今被朝服;古之露首,今冠章甫;古之跣跗,今履高舄。以盘石为沃田,以桀暴为良民,夷坎坷为平均,化不宾为齐民,非太平而何?”鲁芝引经据典,贴满大街小巷,城内城外。
  华夏先贤们早已经过了戎狄之辩。
  宣义使们以通俗语言注解之,羌胡士卒的最后心防也在溶解之中。
  杨峥令人把这段文字在治下各城中刻成石碑,以鼓励羌胡们积极汉化。
  军中民间一齐抓,都不懈怠。
  “群山浩浩,河水滔滔,生民艰难,天下纷扰,烽烟四起,今我受召,铁甲在身,长刀在腰,擂鼓阵阵,旌旗飘飘,万众一心,地动山摇,同生共死,血染征袍,决胜沙场,讨逆除暴!”
  不知何时起,一首通俗易懂的歌谣在军中响起。
  以西北流传已久的民谣改编。
  既切中时弊,又充满了恢弘激昂之气。
  唱着唱着,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
  “此为何人所作?”杨峥大感兴趣。
  亲卫下去查访一番,很快就找到了人。
  居然是宣义郎庞青。
  一个丰神俊朗眉眼如星辰的少年。
  也是宣义司最上进最优秀的宣义使。
  “属、属下一时有感而发,未想军中传唱极广,将、将军恕罪!”庞青既激动又惊慌道。
  杨峥笑了起来,“尔非但无罪,反而有功!现擢其为宣义司副司丞。”
  有感而发,说明整个人都沉浸进去了。
  这正是宣义使的职责所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宣义宣义,首先宣的是自己,然后才能照亮别人。
  当此之时,但凡是有才能之人,杨峥一向不吝提拔。
  庞青激动的无语伦次,“将、将军、谢……”
  杨峥拍拍他的肩膀,“某的儿郎,将来都是要顶天立地的!”
  不止是庞青周围所有人都被感染了,眼神一个个亮如星辰。
  一个蒸蒸日上的团体,自然有勃勃向上的生机。
  到处是机会。
  猛将出于卒伍,宰相起于州郡。
  既然这时代的士族人才不怎么看得起自己,那就不妨自己培养!
  自己人也更为可靠。
  之乎者也这套,又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
  再说天下有难事否?
  只怕有心人而已。
  第二百六十章 宣义
  宣义郎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了。
  很多人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机会。
  宣义司是与军谋司、屯田司并立的新衙司,还是由杨峥亲自掌管。
  宣义郎们奔走于各军,不仅完成本部的职事,还向没有宣义郎的新军宣义。
  就连邓艾军俘虏们,也受到了感染。
  “义”这个字在华夏语言中非常巧妙,也非常适合杨峥。
  天下大义不仅仅只是朝廷的名义、名分。
  再说曹丕代汉,司马懿夺权,本身就是在伤害朝廷的神圣性和名分。
  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任何时候都不缺深明大义之人。
  也许杨峥构建的只是一个谎言。
  出于一人之口是谎言,出于千万人之口,就不是谎言了。
  这时代人终究是民风淳朴。
  而且此前也从未有人对他们说过这些。
  这时代能被相信的东西本来就不多。
  按照这时代的规则,杨峥其实不用对他们说这么多,也不用这么对待他们。
  俘虏就是奴隶,奴隶的一切都属于战胜者。
  可以任意驱使他们,奴役他们,屠戮他们。
  但杨峥没有这么做,而是管理。
  一些受伤的人还被救治。
  重伤致死之人,也被掩埋。
  秩序的强大永远是潜移默化的、循序渐进的改变人心。
  俘虏们的眼睛是雪亮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