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历史军事>旅明> 第690章

第690章

  待到三声鸣鞭响过后,丹陛后便传来了一声响亮而又尖细的喝声:“皇上驾到!”
  听到拖长的喊声后,殿内殿外的群臣集体肃穆。紧接着,换掉了麻烦的冕旒,戴上了一顶金纱翼善冠的皇帝,便从御座后走将出来。
  皇帝升座,群臣叩拜,过场走完后,各自归位。
  接下来的流程可不是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已经靠着第一个报喜的小功劳,从皇帝那里讨要到一件坐蟒袍穿的方正化大太监,此刻在看到皇帝点头示意后,便喜滋滋走到丹陛前,展开手中一份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总兵曹川上前听封!”
  这是一份地球人都能猜得到内容的圣旨:“以曹氏战功卓著,今特旨敕封——荣禄大夫、柱国、忠勇伯、兵部侍郎、后军都督府左都督。”
  于是曹总兵……新科忠勇伯急忙上前磕头谢恩。
  除了开国时的那些公侯勋贵外,到了崇祯年间,实权带兵的将领已经很少有人能直接补全这些名号了。包括四代镇辽的祖大寿以及毛文龙在内,都没有能混到如此齐全的武将勋阶。
  曹总兵今日就此一跃登天,凭借着大明门前的两堆京观,成为了正牌大明伯爵。
  忠勇伯这个衔头还是很有寓意义的,包含了皇帝浓浓的期许。
  这之前的第一代忠勇伯要追溯到正统年间一位叫蒋信的将军,第二代忠勇伯是其后代蒋善。到如今200年岁月过去,曹总兵居然在今天成了大明第三代忠勇伯。
  至于其余那几个,都是从一品的散官和武勋的虚衔。
  从这一串衔头就可以看出来,崇祯皇帝在这次的己巳之变中,确实是被鞑子欺负怕了。要知道崇祯一向比较吝啬,从来没有给武将如此慷慨地赏赐过官职。
  即便这样,御座上的皇帝还是感觉到有点亏欠了曹总兵……忠勇伯。
  于是在忠勇伯磕头谢恩后,皇帝还特意当众交待了一番:没有给出顶级衔头,是因为北虏还没有彻底消灭,所以皇帝要留下一些名爵用在今后,期望新科忠勇伯再接再厉,早日把北虏一扫而空,届时皇帝必定会不吝赏赐。
  忠勇伯这时候还能说什么?只能大声再表一波忠心了。
  这一轮流程刚刚走完,方正化的第二张圣旨又展开了。
  这次的内容比较简单:皇帝要求忠勇伯将这次战役的有功人士都报上名册来,事后一律要大加封赏,“朕无有不允。”
  另外,皇帝在京城中给忠勇伯赐了宅第,顺便还赏了他奴婢、弓刀、宝马、金币、蜀锦等等一系列好东西。
  忠勇伯于是拖着自己酸痛的膝盖又上前磕头谢恩……
  圣旨还没完。
  方正化又掏出了第三封。
  好在这次的内容不关曹总兵事了。气焰滔天的皇帝借着大胜之威,直接在圣旨中擢升已经有了“知兵”名声的老戏骨温体仁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比历史上整整提前了两个多月。
  殿中的东林党人这一刻咬碎了银牙。奈何今天是大喜的日子,谁要跟皇帝过不去,那就是找下岗,说不定是找诏狱,所以东林诸好汉这一刻只能眼睁睁看着温老贼上前领旨谢恩却毫无办法。
  第472节 间隙
  朝会上的最后一道圣旨,是关于孙承宗和马世龙的。
  这个位面虽说曹总兵把活给干了,但是孙马二人之前率军守卫京城,以及最终派兵“收复”失地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新科忠勇伯也不会抢这点功劳,所以皇帝照旧给这二位发下了封赏。
  孙承宗这里首先是加了太傅衔,然后子孙世袭尚宝司丞,再赐下蟒服和钱币,最后老孙头依旧兼领了兵部尚书。
  这个兵部尚书和曹总兵的兵部侍郎一样,是无权插手部务的虚衔,不过依然有用:可以当喷子。
  明代军制虽说粗糙和低效,但是基本的军政和军令还是分开的:五军都督府掌军令,兵部负责军政。
  通常来说,都督府下辖的各地总兵副将,是无权对防区外的兵事指手画脚的。像毛文龙哪怕做到了左都督,也不可能去指摘山西防务,他只能管东江镇这一摊。
  那么现在曹总兵有了兵部侍郎这个衔头后,就类似于国防部调研员,虽说是虚的,但是从此就可以对全国的兵事指手画脚。最重要的,是作为皇帝的法定军事咨询人员,兵部侍郎随时能面见皇帝并且提供专业建议。
  这个权利是崇祯专门给出来的:这一次己巳之变,令崇祯对大明原有的军事动员和智囊体系极度失望。那么现在冒出来一位杀鞑专家后,皇帝肯定会利用这点来获得更多信息。
  在孙承宗领旨谢恩之后,马世龙也出列领了封赏:加太子少保,荫补子孙宁夏卫世袭千户。
  领取封赏的同时,孙马二人的勤王兵临时大总管之职也就随之撤销了。他们从这一刻起,失去了对二十多万勤王军的指挥权。
  这之后两人的命运是不同的。马世龙在历史上没过几个月就回了宁夏,过几年病死。而孙承宗则是继续留在朝廷主持战事——明廷之后会发在辽北发动一波战略反攻。
  最终,由于大凌河之败,老孙头终于彻底回家退休了。
  ……
  连续四道封赏最高级官员的旨意宣读后,今天这场特殊大朝会的正事就算是办完了。至于其他次一等的待办事项,皇帝会在后续着手解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