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穿越重生>皇兄何故造反?> 皇兄何故造反? 第1049节

皇兄何故造反? 第1049节

  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要么就是将于谦的亲信调离,然后换些跟他不对付的人过去,形成两方制衡的局面,要么,就只能是将于谦调走。
  从朝局而言,前者要付出的代价要更大一些,如今兵部,多数都是于谦提拔的人,而以于谦的性格,他能提拔这些人,说明这些人至少在政务一道,都是熟练的。
  贸然把这些人换下去,很有可能会影响兵部的正常运行,而且,要换的人数量绝不会少,引起的动静自然也不会小。
  相对的,后者就简单一些,只需要将于谦一人调离,换一个有手腕的重臣到兵部主持大局,便可实现平稳过渡,当然,后续兵部中的很多人,肯定还是要陆续调离的,但是,时间被拉长以后,影响就会小很多,其中大多数的人,都可以通过正常流转的方式被调离。
  如今想来,当初于谦入狱之后,天子或许曾经是想过要留下于谦继续在兵部的,正因如此,作为天子的心腹,王文才会提出,要将兵部的两个侍郎都调走。
  虽然说,六部当中尚书权重,侍郎只是佐贰官,但是,就如君臣一般,部务繁重,仅凭尚书一人很难忙得过来,所以,如果两个侍郎都换了其他势力的人过去,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对于谦形成牵制的。
  但是……
  “次辅大人说笑了,朝务之上,你我各有主张,皆是秉公直言而已,何来谋划?”
  王翺眼角泛起一丝笑意,却是淡淡的回答道。
  事到如今,俞士悦再想起当初那次御前的奏对,很多事情,他都已经明白了。
  毋庸置疑的是,王文会提出这样的想法,肯定是得了天子的授意,但是,要推王翺上位,却未必是王文的意图。
  回顾那天的经过,王翺先是用举荐项文曜和李实二人入阁来误导了他,让先入为主的觉得,王翺有针对二人之意。
  之后到了君前,王文提出要调二人离开兵部,俞士悦理所当然的会觉得,王翺和王文私下里早有串联,之后王翺在奏对时,又刻意的附和王文,更进一步坐实了他这个想法,让他觉得二人图谋着什么。
  在此基础之上,他将王文调离二人的举动,理解成了要推王翺上位,进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当然,不管他的判断是什么,但是当时,他反对的理由,也确然是真的。
  直接将两个侍郎都调走,必然会影响兵部的正常运转,天子当时,想必也在犹豫,俞士悦这么一谏奏,天子最后,自然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只调走了项文曜,而留下了李实。
  可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于谦必然要被调离兵部了。
  当然,这还没完。
  于谦被调离兵部,只意味着兵部尚书出缺,可继任的人选,却未必就是王翺,能够胜任兵部尚书的人选,朝中虽然不多,但是,也没到非他不可的地步。
  所以,才有了王翺上次的奇怪举动。
  近些日子以来,俞士悦对朝中的风向,也隐隐有所察觉,他本来还在奇怪,内阁当中的闲谈,怎么会传的这么快,现在想来,既然这个局是王翺组的,那么散布消息出去的,自然也是他。
  那次‘闲谈’,王翺说了两件事,其一是就之前御前奏对进行‘解释’,其二是表达了对年富等人的赞赏。
  当时俞士悦一直在奇怪,王翺为什么要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现在看来,他的举动并非是没有意义,只不过,目标不在他身上而已。
  凭他的那几句‘解释’,不可能化的开俞士悦对他的不满,也更不要谈于谦知道以后,会‘谅解’他,事实上,王翺的所作所为,也根本不是想要缓和关系。
  相反的,他恰恰是要将此事宣扬开来,他要让朝野上下都知道,于谦入狱时,他曾经劝谏过皇帝,要趁此机会整肃兵部,打压于谦,如此一来,王翺和于谦,便算是结下了仇怨。
  这种仇怨,放在平时,当然是坏处,但是,放在如今,却正好能够帮助王翺上位。
  既然如今天子决定将于谦调出京师,那么也就意味着,短时间内,不会再刻意打压兵部,如此一来,这个新任的兵部尚书,就必须要能够替天子完成这件事。
  所以说,继任之人,势必是一个和于谦敌对之人,不仅如此,这个人还必须有足够的威望声势,否则的话,必然没有办法压得住兵部剩下的人,毕竟,这些人多多少少,都和于谦有关系,自然会同仇敌忾。
  如此一来,可选的范围就小的多了。
  当然,天子也可以选一个相对中庸平和的大臣接掌兵部,如此一来,倒是会让底下的官员更容易接受,但是,这么做的话,整肃兵部要花的时间,会长的多。
  因此,在王翺已经造出这样声势的情况下,他能够继任的可能性至少是七成以上。
  而这最后的三成,则是朝臣的态度,说白了,兵部尚书出缺,势必会引起各方势力的关注和争夺。
  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说于谦和俞士悦这些人,不惜一切代价,要阻拦他上位,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之所以这是最后的三成,原因就在于,这既是王翺要考虑的,也是天子要考虑的。
  换句话说,前头所做的这些努力,目的是让王翺成为天子心中的人选,只要这个目标达到,那么剩下的困难虽多,可有天子在,解决起来,就容易得多。
  于是,便有了今日的奏对,刚刚天子这句话,问的既是俞士悦,也是于谦。
  这种时候,如果俞士悦否了,那么,天子势必要再三考量一下,是否要用王翺,但是代价可能就是,俞士悦自己在天子心中,会留下不识大体的印象,连带着于谦,也会受到影响。
  而俞士悦最终自己‘举荐’了王翺,实际上,也就是在此事上做了表态,无论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至少明面上,他不可能再阻拦王翺继任,甚至于,待得消息传到朝堂上,有俞士悦今日的表态在,之后王翺到了兵部,他也不能在明面上掣肘对方。
  如此心计,可堪称的上一句老谋深算,过往时候,俞士悦到底还是小看了这位首辅大人。
  也是,当初王翺进京之时,内阁还是陈循和高谷的天下,可结果他入京之后,短短的数月时间,就坐稳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岂会是那么简单的?
  这次甫一出手,当真是算尽人心,手段又准又狠!
  “有没有谋划,首辅大人自己清楚,只是,这兵部尚书的位置,拿得住,也得坐得稳才是,兵部事繁,还望首辅大人能够料理的住。”
  看着王翺得意的样子,俞士悦不由轻哼了一声,口气也不怎么好。
  见此状况,王翺笑意收敛,道。
  “其实,我离开了内阁,也是好事,若我继任了兵部尚书,那么内阁首辅一职空出来,自然该当时次辅大人继任,如此一来,今日次辅大人在陛”
  这话一出,俞士悦脸色越发的不好看了,盯着王翺开口,道。
  “皆大欢喜?”
  “首辅大人此言,怕才是在说笑吧。”
  俞士悦自己心里清楚,就算是王翺走了,这个内阁首辅的位置,也轮不到他来坐。
  不为别的,恰恰是因为,他如今身上还兼着的太子府詹事一职,因着一身两职,俞士悦在内阁当中,本身就拥有可以和王翺相抗衡的实力威望,如果说,再把首辅的位置给他,那么今后内阁当中,怕是就算其他几个阁臣联合起来,也难以牵制于他。
  如今,刚刚有了兵部的前车之鉴,以天子的英明,怎么可能再让内阁重蹈覆辙,他俞士悦手里,可没有一个整饬军屯的大政。
  所以说,这次的事情到了最后,最大的得利者只怕是……
  俞士悦看着对面的王翺,冷冷开口,道。
  “……却不知道,首辅大人是什么时候,和张阁老有的这么近的交情!”
  第1113章 尘埃落定
  文华殿前的谈话,到了最后,到底是不欢而散。
  说白了,王翺这次,不仅是谋算了兵部尚书一职,顺带着,连内阁首辅的位置,都一并算计了。
  按照当今陛下的行事作风来看,内阁在朝堂上的职位,是低于六部的,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官品的差别。
  内阁诸臣,皆加六部尚书之衔,看似和六部平齐,但是,尚书衔外,还有太子三师三少之衔。
  朝廷惯例,像是三公,三孤之衔,并不轻授,发展到如今,太子三师和太子三少,也已成荣衔。
  如今的朝堂之上,王文加少师,胡濙加少傅,于谦加少保,但是,这皆有缘由,王文是因他在辽东孤身出使,力转战局,尔后又在紫荆关一战力压任礼,奠定士气,再加上他素受天子宠信,重重原因叠加,因而有此殊荣。
  除他之外,胡濙和于谦二人,则是因为拥立之功,和他们一样在天子登基过程当中出力的李贤,也同样得了国公的荣赏。
  换句话说,这几个人的三孤之衔,几乎是不可复制的,所以,不可当做常例来看。
  但是,太子三师和太子三少却不一样,前次太子殿下出阁读书,天子几乎给朝中份量重的大臣,都加了荣衔,当时,许多人都议论纷纷,不知其意。
  可只要仔细观察,便可看出其中端倪,如今的六部七卿,包含已经有了三孤之衔的胡濙,王文在内,身上都还有一个太子三师的加衔。
  吏部,兵部,都察院加太子太师,礼部,户部加太子太傅,刑部加太子太保,基本上就是按着六部的排序来的,唯一例外的是工部陈循,加太子太师,不过,他的情况特殊,是第一个由内阁转迁尚书的大臣,而且此前还挂着翰林学士的职衔,调任工部尚书后,加衔自然有所不同,倒是不妨碍什么。
  与之相对的,则是内阁诸臣,虽然仍有六部尚书之衔,但是,却仅加太子三少之衔,首辅王翺,次辅俞士悦为太子少师,剩下的阁臣,皆是太子少傅或太子少保,就连如今真正主管东宫事务的俞士悦,和此前曾同样立下大功,且在太子出阁一事中有所贡献的朱鉴,也不例外。
  由此可见,这绝非是偶然,而是天子有意为之。
  原本内阁并无定制,但是,加了尚书衔之后,加上票拟权在手,隐隐有和六部争锋的趋势,可这一点,明显是天子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在此之上,借着太子出阁的机会,重新对六部和内阁的关系做了调整,太子三少是正二品,六部尚书也是正二品,所以对于阁臣来说,这个加衔,并不能带来官位品阶上的提升。
  可是,太子三师则不一样,皆为从一品,身加此衔,依照惯例,便可依照一品朝职视之,除了俸禄不同之外,朝堂上的站位,乃至是袍服都有所区别。
  从一品也是一品,有资格着文官中最高级别的绯色仙鹤袍,可正二品却只能着次一级的绯色锦鸡袍,这便是不同。
  虽然说,如今只是初现端倪,但是想要验证这个猜测的真假,其实也很容易。
  因为接下来,王翺必会转任兵部尚书,而内阁也会有新的阁臣入阁,只需要看看,天子在下旨的时候,会不会遵循这个规律加官,便可知分晓。
  且自从内阁典制齐备以来,尚无尚书转迁阁臣的先例,所以这次王翺如果能够成功转任兵部尚书,可算是升迁。
  既是如此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新的内阁首辅,绝不可能在六部尚书当中选任,如此一来,要么是阁臣升任,要么,就只能是六部的侍郎,各地的巡抚,提督大臣当中产生。
  王翺便是后者的一个例子,自辽东提督军务大臣,直接升任首辅大臣,但是,他的情况还不一样,是因为随王文出使有功,所以才一同受赏,直升首辅。
  其他的大臣,若想要越过阁臣这一步,直接任首辅,怕是不大可能,何况,如今刚刚廷推了几个阁臣出来,虽然人选并未最终确定,但是,有资格入阁的大臣,基本上都被犁了一遍,这种时候,再简拔大臣直升首辅,让即将入阁的这些大臣怎么想。
  所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从内阁当中来选,王翺走后,内阁便只剩两个人,俞士悦情况特殊,短时间内,不可能升任首辅,所以,只能是张敏来继任。
  这个局,王翺算计的不可谓不多,更重要的是,这般布置,俞士悦此前却没有看出任何端倪,若说没有张敏的配合,恐怕是不可能的。
  毕竟,俞士悦平日要兼顾东宫,事务繁忙,所以内阁很多时候,都是张敏在帮他盯着的,但是,他却忽略了,朝局之上,只有永远的利益,张敏虽然之前和他交好,可在这样的事情上,也未必就不会成为王翺的人。
  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局势已然明朗,俞士悦出宫之后,不久,怀恩就带着旨意到了内阁。
  “……上谕,命华盖殿大学士王翺调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太师,文渊阁大学士张敏晋华盖殿大学士,加太子少师,吏部尚书,仍入直文渊阁。”
  “鸿胪寺卿罗绮,湖广左布政使萧晅,兵部左侍郎浙江参政孙原贞,命入直文渊阁,加太子少傅,罗绮加兵部尚书,任武英殿大学士,萧晅加礼部尚书,任文华殿大学士,孙原贞加工部尚书,任文渊阁大学士,钦此……”
  内阁公房外,怀恩面色肃然,将旨意传下。
  底下几人的脸色却各不相同,王翺自是眼角带笑,张敏则是略显意外,似乎有些不敢相信,首辅的位置,竟然真的落到了他的身上。
  至于俞士悦,早知结果如此,神色倒是平淡的很。
  只不过……
  “孙原贞?”
  在其他二人都还在欣喜的时候,俞士悦却注意到了皇帝旨意当中的特殊之处。
  要知道,廷推递上去的七人名单当中,可没有孙原贞,如此说来的话……
  “陛下中旨,特简孙大人入阁办事。”
  怀恩显然预料到会有此问,并无太多犹豫,便直接回答道。
  “明白了……”
  俞士悦点了点头,没再说话。
  按理来说,天子的这个旨意,是隐隐推翻了廷推的结果的,但是,一则内阁的体制特殊,再是加什么太子三师,六部尚书衔,可毕竟本官只不过是个正五品的殿阁大学士,天子若想提拔谁,不过一句话的事而已。
  二则,廷推虽然是最正规的铨选流程,但是说到底,最终的决定权还在天子手中,天子若对廷推不满意,别说是简拔不在名单上的官员入阁了,便是全盘将结果推翻,也是可以的。
  事实上,这也是官场复杂的地方所在,有些事情,是典制,有些事情,是惯例,这二者看似相同,却实则大有区别。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