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89节
朱允炆站在甲板上,直面吹来的冷冽北风。
万海平几番劝,都没有将朱允炆劝下船,只好走在前面,介绍起蒸汽船只:“将蒸汽机改进为卧式之后,按照皇上提供的思路,设计了往复推动杆件,这些杆件最终与传动齿轮连接,以齿轮啮合的方式传导力量,驱动铁质的螺旋桨旋转,拨动水流……”
朱允炆很是欣慰地点了点头,这些匠人通过摸索与实践,终于将蒸汽机的作业原理、传导原理、传导方式弄清楚了,剩下的就是提升蒸汽机热传导效率,降低传导能耗。
只要持续改进下去,蒸汽机必然会成为这个时代里最闪亮的存在。
“开始吧。”
朱允炆进入船舱,看着已经在加热的蒸汽锅炉。
万海平安排人添加更多的煤,积蓄更多能量,随后在某个瞬间,拉响了汽笛,嘟嘟、嘟嘟地声音穿透云霄,传出数里。
公输巧等人围在朱允炆身旁,提醒朱允炆站稳了,刘长阁感觉脚下骤然一晃,船只猛地摇晃起来,见朱允炆身体微斜,连忙伸手去扶。
众人多有准备,并无大碍。
在站稳之后,朱允炆感觉船只在缓缓前进,牵引杆通连齿轮,齿轮搭配轴承,轴承连接一根伸向船外的螺旋桨。
靠近一点,甚至可以听到螺旋桨拨动水流的声音。
朱允炆走出船舱,走到甲板上,看着船只缓缓离开了岸边,正一点点朝着长江中心前行,指挥道:“逆流而上,莫要去下游。”
舵手是龙江船厂的梁尚才,听闻朱允炆的命令,当即调过船头,逆流而上。
一柱黑烟滚滚,江中浪花朵朵。
整个船只并无一人划桨,也无一人摇橹,但船只依旧顽强地逆流而上!
公输巧心情激荡,抓着胡须满是骄傲地说:“皇上,这才是真正的匠人之路,匠人毕生所研究的,就应该是解决双手劳动的事。现在有了蒸汽机,只要再给上工程机械院半年时间,定能实现大型船只的驱动。”
大型船只!
陶增光眼神一亮,如果大明将蒸汽机搬上了宝船,实现了如此庞大战船的蒸汽驱动,那大明水师将再无需关注季风,任何时候,想去哪里去哪里,南洋、东海,再无任何可以阻挡大明水师的海域。
万海平一脸的骄傲,阳光打在脸上,都是笑意。
朱允炆站在船头,看着被劈开的河水,看着逆水而上、沿途后退的风景,不由地有些触动,回过头对众匠人说:“毫无疑问,你们创造了一个时代,你们正在改变这个世界。”
公输巧、陶增光、万海平等人都不由地笑了。
自从蒸汽机研究成功之后,众人便开始将重点转移到蒸汽机的应用上,可蒸汽机研制是一回事,蒸汽机应用是另一回事,这其中的差异之大,难度之大,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得清楚的。
蒸汽机本身只解决了制造动力的问题,但动力不足、动力传导、动力控制,这些都是关系着应用的核心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应用就是虚妄之事。
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令匠人吃尽了苦头,一日又一日的研究,尤其是螺旋桨的设计、传动齿轮与轴承的设计,几乎要折磨人到疯狂。
好在一切困难都被克服了,终有了今日之成就!
每个人都清楚蒸汽动力投入应用的巨大价值,知道其显著的军事意义,这些人从来都没想过蒸汽机会走向民用,只认为这是国之重器,不能随意应用。
但朱允炆却不这样认为,蒸汽船只的出现搭配先进的火器,大明已经在时代的赛道上超越了西方,即便是现在去英法之间的小河沟里走走,估计也只能看到依旧不停的英法战争,还有他们落后的火器。
蒸汽机虽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但这玩意也不是随便找个打铁匠就能打出来的,就算是民用、商用了,也没有人可以简单的复制。
这东西的成本那么高,朱允炆怎么可能允许自己一直掏钱搞研究,大钱还是需要其他人出的嘛,比如沈一元,比如常百业。
不过现在的蒸汽机还轮不到他们出钱,这只能是在水师船只改造完毕之后,在宝船实现蒸汽驱动之后,在蒸汽机迭个几代之后,出售老一代的蒸汽装置,以商用换取更持续的研究经费……
船只加速了,但速度依旧有限,距离风驰电掣还差得遥远。
“逆流最快速度有多快?”
朱允炆询问。
万海平拿出了一本册子,交给朱允炆:“这里面记录了一些实验数据,逆流时,半个时辰最快走过十八里,顺流时,不挂风帆,半个时辰最快走过三十里。”
朱允炆盘算了下,逆流的速度确实还不够理想,什么时候半个时辰逆流可以行进六十里,那蒸汽机动力基本上就可以了。
“蒸汽机的效率还需要提升,传动效能还可以提高,朕希望你们能研制出更先进的蒸汽船只,记住,蒸汽革新是没有止境的,千万不要有大功告成、巅峰之作的想法。比如这螺旋桨,到底是选择多大的叶片合适,叶片与叶片之间的夹角、弧度多少更有动力,这些都需要深入实验。”
“包括传动齿轮,我看齿轮配置的还是少了一些,不妨再设计几组方案,多配置一些齿轮,看看如何啮合,多少组齿轮配合,可以获得更大的输出力……”
朱允炆讲述着可以改进的点,万海平等人连忙命人拿来笔墨记录下来。
公输巧对朱允炆佩服至极,连连感叹:“皇上才是真正的匠人大家,虽不见参与,却又参与了所有。”
陶增光笑着附和道:“可不是,二炮局中许多技巧、心思,也出自于皇上之手。臣等不止一次想过,皇上日理万机,怎还懂得如此之多。”
朱允炆笑着摇了摇头:“只不过是朕看得书多,想象得多罢了。”
“想象?”
陶增光根本不吃这一套。
谁也不可能凭借着想象,制造出颗粒火药,谁也不可能凭借想象,制造出医用纱布、望远镜、新式炉子,谁也不可能凭借着想象绘制出蒸汽机这么复杂的图纸……
想象,根本无法说服人。
朱允炆不说,定是有他的考虑,陶增光并不想追问,只是有一点还想要再次确定:“皇上,飞天当真存在吗?”
朱允炆知道,飞天是陶增光一直追求的事,自从送一头猪飞了天,陶增光就开始了“固体火箭”的研究,但如何都控制不住爆炸的问题,不管送多少头小猪上去,最终都掉落了下来,有些死了,有些事后被吃到了肚子里,有些进入了猪圈……
“朕可以告诉你,飞天确实存在,只不过以目前的研究水平,火药力量,还不足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飞天。”
朱允炆再一次坚定地说。
陶增光心头充满了力量,只要是真实存在的就好,自己还年轻,有的是时间,不过固体火药的喷射总不容易控制,如何实现火药燃烧过程的控制,这才是关键……
朱允炆指了指桅杆,对陶增光说:“朕见过一种火器,比这种桅杆尚高出十倍之多,底部喷薄熊熊烈火,一飞冲天,而飞天的人,就住在最高处的一间房子里。”
“这,如此巨大?”
陶增光难以相信,比桅杆还高十倍,那岂不是三四十丈的高度了?这玩意要填入多少火药进去,还算火器吗?不就是一火药库,万一炸了,岂不是……
朱允炆知道,现在的大明根本就不具备研制大型火器的条件,也没有什么涡轮发动机,连高性能炸药都没有……
物理与化学在大明才刚刚起步,想要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室,开始高性能材料的研究,开启工业时代的研究,还需要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而且,大明还没有电能,连对电的认识,也就雷电,打雷电的雷公,嗯,没了,什么是电,怎么制造出电,如何应用电能,这些都是太过遥远的事……
无论如何,朱允炆看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子,而这一次将是由大明来拉开。
顺水航行的速度快多了,若加上风帆,速度更是快。试航很是顺利,这也说明了大明匠人的匠心值得称赞。
返回龙江船厂,朱允炆等人再次进入船舱内部,一起讨论蒸汽船只的改进方向,确定了高热传输、齿轮组合、螺旋桨优化等九个方向,为蒸汽船走向真正实用打下了基础。
“有什么难处,直接说吧。”
朱允炆看着有些犹豫与吞吐的众匠人,不由问道。
万海平开口道:“皇上,龙江船厂中有一青年匠人,名为阮安,颇有才能。臣想将此人调入蒸汽机研究之中。”
“阮安?”朱允炆凝眸:“有什么为难的地方吗?”
万海平喉结动了动:“他是个交趾人,是个奴隶……”
朱允炆明白过来,这种机密性的研究,不太适合让一个奴隶参与进来,可人才难得,能让万海平认可的人,想来并不简单,于是开口:“让他来见朕。”
第九百五十七章 人才培养之路
阮安只有二十出头,长得并不俊秀,而是相貌普通,略矮一些,身子骨倒是精干。
“起身吧。”
朱允炆对行礼的阮安说。
阮安起身,站得很直,目光稳定且坚毅。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对阮安说:“万海平等人向朕举荐你,说你有才能、智慧。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说说蒸汽机如何驱动大宝船。”
阮安看了看万海平等人,万海平报以微笑,示意不要紧张。
大宝船不同于大福船,大福船载重有限,体量有限,而大宝船则是庞然大物,载重量与体量远远超出大福船,以目前有限的蒸汽机动力,驱动一个没多少货物的大福船都没多少速度,想要实现大宝船的驱动并实现可观的速度,并不容易。
阮安面对威严的朱允炆,镇定地回答:“用蒸汽机驱动大宝船,目前来看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个人认为,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路,制造出大型蒸汽机,让一台蒸汽机可以提供更大的动能;第二条路,在大宝船上同时配置三至五台蒸汽机,一起发力,配合行进。”
朱允炆点了点头,以当下蒸汽机的技术来说,这是最好的两条路了,眼前的阮安确实有才能,也有见地,是可用之人。
“看得出来,万海平很是信任你,告诉了你不少蒸汽机的事。既然如此,那就不要辜负了他的信任,好好地干下去吧。你的家人,朕会安排人请至京师。同为大明子民,愿你们为国事尽心。”
朱允炆严肃地说。
阮安很是激动,行礼感谢。
这意味着奴隶的身份被解除了,日后自己也是一个大明子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匠人。安南已经成了过去,无法回去的过去,但自己的亲人还在,他们可以来这里,自己将用双手,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但凡人才,当尽其用,不拘其出身,不考其过去,只要心性纯善,愿为大明效力,无论他是乡野白丁,还是奴隶之身,都应破格使用,加以优待。”
朱允炆清楚人才对科技的重要性。
大明科技能走多远,站多高,不是靠一个单纯帝王的引导,而是靠无数的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可现在大明的科技之路刚刚起步,人才力量十分薄弱,薄弱到甚至无法建立起来最粗糙的初级工业体系。
人才的积累它不是雨后春笋,说冒出来就冒出来了,它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革新教育这才五六年,第一批人才大部分又成为了一批教师,开始培养更多的人才。
量到一定程度,质变才会到来。
无论朱允炆想还是不想,愿还是不愿,人才之路都是漫长且必须等待的事,这种事急也急不来。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这是朱允炆交给国子监的主要任务。
在医学、工程机械学、数学、儒学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农学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什么土壤土质适合什么农作物,浇灌最佳的时机,增加授粉的问题,耕作农具的革新,自然肥料的应用,盐碱地改良,都取得了经验积累与一定突破。
特别是大规模温室的铺设,为京师供应了大量的反季节蔬菜,不仅满足了宫廷所需,还走上了权贵、富绅家中,成了农学院“发财致富”,取得经费的不二法门。
与此同时,二炮局创造性地引入了蒸汽机,将其应用于锻造领域,制造出了锻数更多、更为强大的兵器,甚至连火炮锻造也得到质得提升,优良率大幅增加。
兵仗局见状,也将蒸汽机引入到兵器、盔甲的锻造之中,就连宝源局,制造宝钞的机构,也开始接触工程机械院,商谈蒸汽机购置之事……
为了彰显对人才的重视,为了激励科研发明,朱允炆动用内库,一次性奖励出去三万两钱钞,公输巧摘走了最高科技奖,足足五千两钱钞。
建文七年初的朝政并没有多少变化,和往年差不多,御史开骂,告这个的黑状,写那个的黑材料,吵吵闹闹的日子又开始了。
进入正轨的朝廷实在是没多少事可以做,朱允炆就算是不上朝,躲后宫里弄点丹药,朝廷也一样可以运转。
朱允炆开始有些理解那些一开始还有些作为,后来突然不想干活的皇帝了,原因很简单,它无聊啊……
整天面对一堆骂人的臭脸,听的是一堆三皇五帝、去你丫的鬼话,笑容里藏着刀子,笏板里写着问候的一群人,不管他们攻击的对象换成了谁,但事还是重复那一件事,没多少新鲜感,没多少刺激。
枯燥、乏味,还不如躺后宫里抱着女人,看看舞,玩玩豹子,炼炼丹,实在不行斗个蟋蟀,做个木工,多有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