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节
匆匆出去调整军队休整的刘仁轨,在得到了太子殿下的支持后,心中更是振奋,明日天不亮便出发,争取在太阳升起时,在新罗跟百济之前赶到柳京,逼迫其出城投降。
第420章 矿产资源
辱夷城的百姓反应,完全出乎了李弘的意料,甚至连反抗叫嚣的都没有,走在已经完全平静了的辱夷城街道上,三三两两的百姓只是敬畏的,远远的望着他们,甚至连怒视的眼神都没有。
这不得不让李弘好奇,难道离王城更近的他们,对高句丽就没有一点儿归属感?怎么一个如此和善?
随意的转过几家铁匠铺子以及酒肆,甚至是坐在里面买酒喝,都没有人抵触你,无论你是穿着大唐兵士的服饰,还是盔甲,压根就没有人把你当外人。
而这里通用的货币,自然是与大唐一样,不过都还是以旧钱开元通宝为主,新钱大部分还是成了富裕人家的收藏,很少有人舍得拿出来花,都指望着旧钱花完了再说。
“这刘仁轨是比我还着急啊,天不亮就走了,也不说跟我告别一声,真是没礼貌。”李弘大摇大摆的走在大街上,打量着辱夷城内的百姓,撇着嘴说道。
“刘仁轨天不亮时过来了,您还没有起床呢,所以他就没打扰您,让奴婢告诉您一声,军情紧急,还请殿下勿怪罪。”花孟在旁边说道。
“行吧,无所谓,看看他们高句丽的兵营,那些跟着咱们一起来的弘文馆的学子,可都准备好了?”
“都准备好了,就等您一声令下出发了。”花孟很奇怪,这从长安带了好几个弘文馆学子过来,一路上也没有什么用处,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根本就不会打仗,殿下也不知道带着他们作甚。
李弘看着花孟那满是疑惑的脸色,也懒得跟他解释,到时候去看看不就知道了,而且这还得找几个当地的铁匠才行。
高句丽的部队其实同样很混杂,里面既有高句丽人,也有靺鞨、鲜卑、马韩、扶余等民族的兵士,也可以说是一个杂牌军。
而他们的武器,也自然是受上国大唐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承袭了大唐兵器的特性,虽然质量不如大唐的兵器,但在外形上已经没有多大的差别了。
铁制的兵器为主,但依然还充斥着青铜制的兵器,至于兵士身上的铠甲,就远远无法跟大唐兵士的铠甲比拟了,战马的马铠更是少之又少,一群战马里,也就是守将以上的战马,才有真正的马铠披挂在马神上。
看了看那些破铜烂铁,李弘对于高句丽的现状了解的就更加透彻了,铁制兵器能够成为高句丽、新罗、百济的主要兵器,正是因为,朝鲜半岛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唯独缺了这个时期炼钢需要的沥青煤(焦炭)这种最原始的材料。
上一世的人都知道,那个被称之为北朝鲜的国度虽然很穷,但其矿产资源却是极为丰富,如今大唐已经进行了很大程度的煤矿开采,而大部分跟高句丽的无烟煤比起来,质量上还是差了不少。
这也是为何李弘把弘文馆的学子召过来,又同意了李治打到柳京的提议的原因,黄金储量虽然不丰富,但铁、铜等有色金属,完全可以给大唐提供更多的财富。
那日在营帐内与他龙爹谈话时,李弘就想好了,战争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对资源的变相掠夺,如果自己打下高句丽,不去做这种事情,总会感觉这一趟高句丽行,丢了什么东西似的。
当李治在刘仁愿的护卫下,浩浩荡荡的进入辱夷城时,太子殿下却已经领着两百亲卫跟那几个弘文馆的学子,早钻进了深山老林里。
青山绿水的大自然环境,以及那山坡之间的牛羊骏马,还是让休息的李弘看的眼馋,不能说这穷山恶水的地方没有好东西啊,看来自己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真是容易走入误区啊。
而那几个弘文馆学子,此时一边吃着饭,一边还在喋喋不休的讨论着,从开采的矿物质中,开始分析,那些地方的黄金会多一些,又该如何开采,需要多少人力,又如何能够大批量的提炼而不被他人发现。
李弘无聊的听了半天,没好气地说道:“这里都已经是我大唐的疆土了,你是怕被谁发现?第一是黄金、铜、铁,然后再者是这里的煤炭,看见那大海了吗?如果走水路运输,用不了两三天的功夫,就能够到达河南道的登州,省时省力还省钱。如今最主要的便是,把这些地方都踩好点,如果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你们就需要驻守在登州,等一切进行的差不多了才能回去了。”
“先生所言当真?”一个肤色跟张飞似的学子,蹭的站起来说道。
李弘倒是没有被吓到,但旁边的海东青小青,倒是被吓了一跳,吓得翅膀都半张开,鸟眼儿冷冷的盯着那学子。
李弘扔掉嘴里咬了半天的一根青草,呵呵笑道:“自然是当真,如果愿意留下来开采,那就最好了,我求之不得,如果不愿意,我也不会勉强。等一打完仗,便可跟着我们一同回去。”
“那这些怎么办?”另外一名学子听到要回去,立刻财迷的把一块石头抱在怀里,提炼好了,最起码小半两的金子就到手了。
“自然留在这里,让愿意留下来的人,跟大唐的其他工匠一起,这些金子还原成亮铮铮的颜色后,从水路运回我大唐。”李弘耐心的跟他们解释道。
旁边的花孟觉得多余,直接命令他们留下来就是,实在不行告知上官仪,想来他们也不敢违背。
李弘懒得理会花孟那不屑的神情,笑着继续问道:“以你们的眼光来看,这里的矿场要完全建好,再到能够平稳开采,需要多久的时间?”
“大概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但这个地方一进入冬季,就没有办法干活了,先生,明年这个时候或许就可以了。”弘文馆学子还是更多的愿意称呼李弘为先生。
“那你们愿意在这里留到明年吗?等到矿场完全能够平稳开采了再回去?”李弘似笑非笑的问道,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脸上,让他原本就不白的皮肤,显得白皙了很多。
“先生,我们愿意留下。但……学生……”
“有什么就说出来,吞吞吐吐的像什么样子。”花孟着急的催促道。
陛下已经进入辱夷城两天了,太子殿下竟然还不紧不慢的游山玩水呢。在他看来,哪怕是成堆的黄金,也比不得陛下的召唤来的紧要。
所以,为了让太子殿下尽早赶回辱夷城,花孟只好急忙催促着学子赶紧说。
“你着什么急你?我都不急你急什么?这里的事情安排妥当了,岂不是更好?难道还让我回过头来再做?”李弘没好气的瞪了一眼花孟。
“奴婢不敢。”花孟老实了,跟猎豹站在身旁两侧,变成了两个木乃伊。
“你继续说,有什么担忧?”李弘笑了笑,示意那学子坐下来,继续吃饭。
“先生,学生不是怕死,只是有些担心,万一我大唐的军队一撤离,这里的矿场就算是我们开采了,但到时候会不会便宜了那些高句丽的人?先生怎么保证这些东西可以运回我大唐?”
“辱夷城会成为我们的驻兵基地,保护着我大唐在高句丽的一切,只要是我大唐的东西丢了,哪怕是一头矿场上的牛丢了,都可以让那高句丽的王加倍赔偿给我们,所以这些你倒是有些多余的担心了。”
为了让这些民智开化的比其他大唐百姓多的学子心甘情愿的留在此地,李弘不得不耐下心来,为他们解开心中的疑惑。
毕竟,如果他们心里难安,这矿场的开采量达不到标准的话,就是浪费人力、物力了,甚至很有可能给未来以后,新罗、百济、高句丽三者之间的胜利者做嫁衣了去。
几个学子听到李弘的话后,心里顿时踏实了下来,如果辱夷城以后驻扎的是大唐的军队,那么这里便就是大唐的疆土,也就不存在会不会被外夷抢走的事情了。
于是几个学子不约而同的点头道:“先生,那学生愿意留下来开采这矿场。”
“那就行,现在我会给你们留一些兵士,保护你们这段时间查探矿产的安全,过的几日,便会有更多的工匠跟人过来,有人会帮着你们一起来把这矿场做起来,到时候,你们可就是第一批功臣了。”李弘起身,走到学子们跟前,满意的拍了拍他们的肩膀,然后便匆匆下山,顺着来时的那条小溪,往来时的路上走去。
这里山不高,但是密林很多,想要不被迷路,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那小溪一路往上,或者是一路往下,这样就能不用辨别方向,安安全全的找到来时的路径了。
留下了一百兵士跟那些学子继续寻找更大的矿藏,而他,则是需要赶紧赶往辱夷城,不然的话,已经连等了两天的龙爹,恐怕就该揍人了。
而他们现在已经离辱夷城很远,想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去,恐怕也得好几个时辰,到了辱夷城的时候,已经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了。
辱夷城已经彻底被唐军控制,按照城防部队的要求,花孟只好把太子殿下的令牌扔到了城楼上,待人家检查完毕后,才在城门缓缓打开后,走了进去。
第421章 五牙战舰
李弘在看到他龙爹脸的第一时间,脑袋里不由自主的便冒出了两个字:锅底。
没错,如今李治的脸就黑的跟锅底似的,自己一路上紧赶慢赶,深怕因为自己的行程耽误了军机大事,这倒好,一进城之后,只见他太子的亲卫队在率兵守城,而他早就跑出去游山玩水去了。
身为大唐的太子殿下,他这是来打仗的,还是来游玩的?难道在安西,他那赫赫功绩就是这么打出来的?李治表示怀疑。
而在李弘眼里,龙爹跟龙妈两人在生气的时候,他宁可是面对龙妈武媚,也不愿意面对更加小心眼的龙爹。
龙妈好哄,耍着二皮脸凑到跟前,给揉揉肩、捶捶背,多大的怒气也都基本上消了。
但龙爹不一样,生起气来后,他自己就能把自己气个半死,再加上气他的人,如果胆敢拒不认错,李治甚至能够憋着闷气气三天。
而这也与他的眩晕症有关,如果心胸要是相对开朗、平和一些,恐怕历史上,李治说不准还能多活几年,李弘的龙妈也就有可能当不上皇帝了。
不过好在李弘并不是真正的游山玩水去了,所以在听了李弘的解释后,李治原本黑的跟锅底似的脸,这才缓缓的趋于平和,随着李弘说道黄金时,立刻变得满脸微笑,连连夸赞太子聪慧懂事。
但当某人安慰完自己的龙爹后,扭头看着下面的文臣们,那格希元竟然还在此列当中,当下变成他把面色沉了下来,不过转念一想还是算了,既然龙爹同意了,自己再说恐怕也无济于事了。
而且格希元与李贤之间关系较近,自己这个时候,在长安的事情还一团乱麻呢,还是先不要过多的惩治格希元,但如果要是再敢在军机大事上指手画脚,那就别怪自己不客气了。
夜已经很深了,所以见完李弘之后,李治就烦躁的挥挥手,让其赶紧滚,明日与他一起渡江前往柳京。
一直严谨的保持的早起床习惯,让李弘在清晨并没有被他龙爹催促就先起床了,自己手下的人接替了刘仁愿,担负起了保护皇帝陛下的职责。
上一世的大同江,已经成了平壤城内的一条河流,因为河床很深,而且水流并不湍急,所以很适合船只航行。
而在这个时代,除了由绳索拉成的桥外,并无任何能够过江的办法,所以,如果想要运送大军过河,用水军的船只是再好不过。
同时,李弘也想近距离接触下大唐的水军,看看其实战能力如何,也可以在高句丽跟新罗、百济跟前显摆显摆大唐的军威。
其实,这个时代,大唐的战船种类已经相当的完备,在没有动力装置可以驱使的情况下,能够把有限的空间都用上,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相比于倭国的那些被崔知辨不屑一顾的小船,大唐水军确实可以算得上是这个时代的翘楚。
明代的军事著作《武备志》,就曾经提到过唐初海军的强大:凡水战,以船舰大小为等……以金鼓、旗幡为进退之节,其战则有楼船、斗舰、走舸、海鹘,其潜袭则有蒙冲、游艇,其器则有拍竿,为其用利顺流以击之。
种类繁多的战船,就很考量一个将领对各类舰船的协调指挥能力了,明确的职责、严明的纪律以及协调分工,都是对一个将领的考验,而大唐能够涌现如此一个水军将领,自然是让李弘喜不自胜。
而这一次,除了斗舰、走舸、海鹘,还有一种用生牛皮包裹自身防御的攻击型舰艇,一般而言则是用来冲击的。
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大唐军事,是多么的威武雄壮。
所有种类繁多的舰船中,楼船是最能体现大唐国力强盛、军威雄壮的代表之作,在隋唐这个时期,则是被称作五牙战舰。
之所以被称作五牙战舰,便是因为它本身是五层建筑结构所起,左右前后设置六台拍竿,而各支木桅上端置有巨石,下方设有轱辘作为辅助,在战舰近战时,可迅速以轱辘辅助放下巨石,以此来达到用巨石砸坏敌船的目的。
而至于大唐向来在陆地上引以为傲,用来攻城战无不克的抛石车与床弩,自然是也被想方设法的,被安置了在五牙战舰上,这两种远攻的武器,可谓是真正的杀手锏,由此也把五牙战舰武装成了远近皆可战的强大战舰。
迎风站在无帆的前甲板上,李弘与崔知辨热络的小声聊了起来,内容并不是关于这五牙战舰的事情,而是远在岭南道的泉州,李淳风所建造的更大的战船之事上。
当崔知辨从李弘嘴里听闻,那战船比他们脚下长达五十多步、六十步的战船还要长上一半时,顿时用将信将疑、震惊的神态看着满面笑容的李弘。
“别不信,你这五牙战舰要是见了那大船,也就顶多是一个小喵咪一样,毫无还手之力。”李弘自信的看着崔知辨难以置信的神情,淡淡说道。
“殿下,臣不是不信,您可要知道,如果战船如此大的话,那么他就失去了灵动性,想要在面对众多敌船不敌退走时,可就是难上加难了。”崔知辨也就三十岁左右,能够做到正四品的水军将军,足以相见,其水战能力了。
李弘撇了他一眼,继续说道:“谁告诉你我要退走跑了?何况,敌船能不能接近那船还是一回事儿呢,等这次事情完结,你过去看看,拿着这块玉佩过去,两相比较下。”
李弘把一块玉佩递给了崔知辨,双手背在身后,再次说道:“五牙战舰确实不错,但只适合在近海作战,你走出几百海里试试?一阵大风过来,你这船不用敌人打,自己就主动沉到海里喂王八了。”
崔知辨苦笑一声,殿下说的是实话,这五牙战舰虽大,但确实不适合远航,适合远航的,却又没有这种舰船这么大的威力。
其实这并不能怪崔知辨,甚至是不能怪任何人,因为就算是到了一千年以后,中国人并没有走出陆地,踏上大海走向远处的勇气,一个以陆地为生的国家,他本身的性格便桎梏了他们走出去。
而之所以李弘建造大船一直都是偷偷摸摸的,就是怕朝堂之上众臣子在知晓后,会以各种方式阻挠自己。
几百年后的大明朝,曾经可是在海上自如来去,威风一时,但最后不也因为海禁思想的盛行,让中国最终又被困在陆地上达好几百年?
从而造成了欧洲的战船在海上横行霸道、掠夺财富,最终靠着对大海的热情,给华夏民族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
如今的大唐依然是如此,对于大海从来不敢去主动的拥抱,包括沿海的渔民百姓,他们对于大海的认识,还处在赖以为生的阶段,从来没有人想过,克服对大海的恐惧后,将会给这个民族带来什么样的勇气跟财富。
李弘如今心意已决,跟着龙爹解决完辽东的事情,就到泉州与崔知辨汇合,看看那李淳风拿了自己几百万两的银子,到底折腾出什么东西来了,别到时候真是打水飘了,眼睁睁的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就那么沉海里了。
陆路加上水路,不到半天的时间,三万兵马便很快在大同江对岸集结完毕,而此时,距离高句丽王城柳京,也不过二十余里的距离了。
刚刚一踏上官道,前方就出现了大唐的旌旗,旌旗身后扬起了一股烟尘,只见近千人的骑兵快速的向这边跑过来。
“我去……刘仁轨不会失手了吧。”李弘放眼望去,那来势汹汹的架势,怎么看也不像是来接驾的。
李治不说话,胯下则是一匹没有一根杂色的白色骏马,此刻看着前方那飞蹄而来的同类,有些按耐不住、跃跃欲试的冲动。
但刚刚一抬蹄子,那白色骏马便被某人在脖子上轻踹了一个脚印:“你着什么急?老实待着,让你过来不是打仗来的。”
李弘话音刚落,只见眼前晃过一道金色的鞭影:“朕的坐骑也是你能踹的!还有没有点儿规矩,真是有失皇家风范。”
李弘往后一仰,躲过那来去力道都极为松垮的马鞭,撇嘴道:“我是怕它发疯,万一真把您带出去怎么办?儿臣这是孝心。”
刘仁轨赫然出现在了李治与李弘面前,脸上带着兴奋不已的笑意,快步下马跑到李治跟前,身着一身铠甲行礼道:“臣刘仁轨恭迎陛下入高句丽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