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没关系,时过境迁,该火的已经化为灰烬,该赚的已经落入钱袋,没有人浪费精力追究这些事。
星期四晚上,秦华玉做了一盆麻辣水煮牛肉,喊薛琪过来吃。
上次的购物活动对薛琪刺激比较大,这么多天了,他还在提那事,说那件夹克衫买得有点失误。
星期一他穿着新夹克去学校了,感觉确实不错,很潇洒,很精神。
可惜那天降温,他冷得够呛,到了下午,清鼻涕直流。
回家后,只好把夹克放进衣柜,穿上棉衣,他说还是向文娅厉害,买了件羽绒服——
杨舒力很想告诉他,人家是给她妈买的,还加一双皮鞋,你薛琪呢,所有的东西都是给自己买的。
算了,薛琪全给自己买,好像没什么不对,向文娅给她妈和弟弟买,又怎么评价呢?当时自己是不大满意的。
这件事体现出的价值观,要说的话一时半会说不清楚。
星期五晚上,杨舒力和成都的相机卖家通了一次电话,说他明天上午坐大巴车到成都,如果相机没有问题,他会购买。
卖家问清杨舒力到站位置,表示他可以带着相机到汽车北站和杨舒力会面,这样双方各走一段路,也算公平。
卖家这个态度,让杨舒力感到放心,也说明他很想把相机卖出去。
第二天一早,从家里出发,坐出租车到汽车北站,赶上8点10分开往成都的大巴。
给秦华玉说了,今天去外面玩,中午不回来吃饭。
两个多小时后,车到成都汽车北站,出站后给卖家打电话,卖家说他已经在站外等着。
和卖家见了面,是个30多岁的中年人,个子不高,一看就是职业人士,他手上拎一个袋子,里面装着相机。
看到杨舒力第一眼,他露出吃惊的神色,问前几次和他联系的是不是杨舒力本人,回答说是。
“我们在附近找一家茶楼吧。”卖家说道。
两人进了一家茶楼,在一个角落坐下,卖家买了单,好像是10元一杯茶。
卖家从袋子里拿出相机,盒子和说明书都在,说明书是日文和英文两种语言。
杨舒力拿起相机,没错,是950型号,和电脑上看到的照片一模一样,机器分为两部分,中间部位可以旋转,机器表面的漆纹很新,散发着新机器特有的味道。
开机后对着茶杯拍了一张,显示屏上出现了照片回放,不错,这就是数码相机特有的优点,即拍即现,不需要暗房。
卖家说了这部相机的来历,他是成都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这部相机是一件礼品,但是家里没有电脑,用不上,放在那里也是浪费,干脆低价转卖。
这部相机在成都是否有卖不清楚,他了解到在北京的卖价是1万元出头。
杨舒力又拍了一张照片,机器没有问题,配件齐全,还说什么呢,交钱吧。
准备好的3千5百元递到卖家手里,他数了一遍,朝杨舒力点点头,笑了笑。
两人在茶楼门前分手,杨舒力感到肚子有点饿,此时已近中午,找了一家餐馆点了一份回锅肉炒饭,填饱肚子。
下午四点,杨舒力拎着一个袋子进屋,运气不错,秦华玉没在客厅,赶紧进房间把袋子放好。
想了想,这件事终究瞒不过去,于是趁秦华玉在厨房做饭时,进去拍了几张。
在相机上看回放,看不出画质如何,感觉还凑合。
“这是啥子?”秦华玉看着他手上的物件问道。
“相机。”
“是相机啊?看不出来。”还好,秦华玉没有问价格。不过他也准备了一个数字应付,1500元。
又对准秦华玉拍了几张,回到房间,一张张看回放。
感觉太值了,记录了1999年10月30日秦华玉在厨房忙碌的情景。
看着回放,杨舒力满心欢喜,这是把胶卷相机甩出几条街的新世代的操作方式。
他也清楚,另一个问题凸显出来,他还没有电脑,相机里的照片还没有找到家。
第126章 初试相机
星期天中午,等秦华玉洗碗过后,杨舒力拉着她去了一趟百福广场。
百福广场边上的两栋商铺楼主体已经完工,脚手架还没去掉,接下来可能是外墙处理。
杨舒力给秦华玉指了他买的两个门面,秦华玉说两个门面费钱,一个门面够了。
“这两个门面,能够保证你和爸的退休生活,信不信?”
“我有退休工资,这两个铺面都给你爸”。
“那不一回事吗?”
“我们各用各的。”秦华玉说道。
“相信我,你做不到,你那点工资,买件衣服就没了。”杨舒力笑着说道。
随后进了百盛商场,杨舒力说出他的目的,要给秦华玉买一件羽绒服。
在购物活动中,向文娅给她妈买了件500多元的羽绒服,薛琪也买了件夹克,提醒了杨舒力,秦华玉的羽绒服该换了。
那是她刚去马头镇小学时买的,马头镇比市区冷,买的那件羽绒服当时还不错。
秦华玉有点犹豫,说那件羽绒服还能穿,今年就不买了。
杨舒力说今年换了学校,更应该买,而且她那件衣服过了两水,羽绒服过水后保暖性能会下降很多,今天无论如何也买一件。
两人争论着上了三楼女装部,到羽绒服区一看,很热闹,正是羽绒服大卖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