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节
康熙笑着说:“那孩子太懒,难得自己愿意,朕才不告诉他。”然而,他不说,弘晅却把这事告诉了石舜华。
弘晅精神好,饭后不困就缠着弘暖和弘晗陪他玩。如今弘暖和弘晗没精力陪他玩,他就缠上石舜华。于是,石舜华就跟弘晅说:“你皇玛法每天饭后都会遛弯,你俩一块。”
小孩昨晚的确碰到康熙,跟石舜华说一声,就带着嬷嬷去乾清宫找康熙。
康熙乐意陪小孙子玩,可不想成为满宫的笑话,于是爷孙俩就在乾清宫里打转,但康熙也没闲着:“弘晅,你额娘是不是特别有钱?”
“很有钱。”小孩想也没想。
康熙其实并不喜欢皇家人经商,觉得他们与民争利。可是他得知金玉满堂四家商号是石舜华的,是在石舜华往外撒钱之后。后来又得知八贝勒胤禩出府,东宫给他三千两银子的东西,康熙就不好意思不准儿媳妇经商。
十一皇子和十二皇子出宫,东宫也没拉下,康熙好几次想跟太子说,别给弟弟妹妹们置办那多东西,话到嘴边总是说不出口。
康熙便问:“你有没有见过?”
弘晅年龄小,还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想也没想:“见过啊。”
“是银子还是银票?”康熙问。
小孩:“都不是,是金子。”
跟在后面的嬷嬷脚步一顿,张了张嘴,却看到梁九功瞪她,顿时不敢坑声。
康熙转身面对着弘晅,倒着走:“是一箱还是两箱?”
“我想想啊。”小孩掰着手指数一下,“五箱。”伸出一把手。
康熙的手不由自主地握成拳:“朕猜都是这么大一点的箱子。”
“才不是呢。”弘晅张开手,“是这么大,有我高,还有我的两个胳膊这么长。”
康熙挑了挑眉:“你额娘真有钱。”
“没有皇玛法有钱。”小孩脱口而出。
康熙呛了一下:“朕?谁跟你说的?”
“我额娘啊。”小孩道,“额娘说天下都是皇玛法的,皇玛法是最最有钱。不对,不对。”
康熙好奇:“怎么不对了?”
“阿玛说,皇玛法没钱。”小孩抓抓脑袋上的冲天辫,不好意思道,“我给忘啦。”
康熙慢下来:“你阿玛还说什么?”
“阿玛说,皇玛法没有盐商有钱。”小孩仰头问,“皇玛法,盐商是啥东西?比我额娘还厉害吗?”
康熙噎了一下:“盐商他不是个东西。这个呢,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咦,你也会这样说。”小孩很嫌弃,“我问额娘事,额娘不想告诉我,就说,你长大就知道啦。哼,我不陪你遛弯,嬷嬷,咱们走。”说着话,转身就走。
康熙楞了一下,看到小孩来真的,无语又想笑:“过来,朕告诉你。”
“我不想知道啦。”小孩拔腿就跑。
第153章 三万物资
康熙“扑哧”笑出声, 笑着笑着叹了一口气。
“怎么了?皇上。”梁九功关心道。
康熙:“你说太子为何当着弘晅的面说朕没盐商有钱, 是不是就想让朕知道?”
“奴才觉得是五阿哥年龄小不懂事, 太子和太子妃闲聊的时候就没避着他。五阿哥虽小, 可记性好, 就给记下了。”梁九功小心措辞, “太子爷也不知道您会问五阿哥这事啊。”
康熙“嗯”一声:“这倒也是。朕问弘晅是临时起意。嗳, 不对, 太子怎么知道盐商有钱?”
“你忘了当初洋人托杂货店卖那害人的东西的事?”梁九功道, “当初只有杂货店卖那个东西, 如今虽然没有了, 杂货店里有玻璃啊。
“盐商不想去金玉满堂买镜子, 他们家的女人也会去。什么梳妆镜, 穿衣镜,放在荷包里的小镜子,一人三块, 一家有五六个女人,花在镜子上的钱可能比当初盐商买那些东西的钱还多。”
康熙想一想:“还有一点你没说,盐商把家中的窗户全换成玻璃, 也得一大笔银子。”
“可不是么。”梁九功道, “您当初照名册处置了大盐商, 没有动只买几盒那个东西的小盐商。这么多年过去,小盐商也该成大盐商了。
“盐商当初有钱买害人的东西, 他们的家眷也不会没银子, 经常去金玉满堂四家铺子, 伙计肯定会问别人,这是哪家夫人怎么这么阔气。这就知道了。”
康熙笑看着他:“你这奴才懂得不少。”
“奴才长于乡野,对民间的人和事比较了解罢了。”梁九功说完不再多言。
康熙望着东面,幽幽道:“太子都忍不住和太子妃聊起这事,想必是对盐商极为不满啊。”
梁九功看了看康熙的表情,犹豫一会儿,什么都没说。而康熙也没再问,转身回了东暖阁。
弘晅回到东宫,看到有个陌生人在惇本殿东暖阁门边站着,跑过去盯着对方看一会儿,发现不认识:“额娘,他是谁?”
“五阿哥,下官是太医。”立在门边的太医回答。
弘晅“噢”一声:“额娘病了?”
“不是我。”石舜华道,“太医来给你阿玛针灸。你不是去乾清宫了,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小孩皱了皱鼻子:“皇玛法是个大骗子,我以后都不跟他玩了。额娘,我去看看阿玛啊。”不待石舜华开口,钻进里间。
石舜华对着太医笑了笑:“让你见笑了。”
“五阿哥还小。”太医看了看案几上的自鸣钟,“差不多了。”
“额娘!”小孩搜一下跑出来,抓住石舜华的胳膊,“阿玛身上好多针,额娘,我喊阿玛,阿玛不应,你快去看看阿玛。”
石舜华弯腰抱起他:“你真是越来越重了。你阿玛睡着了。”
“睡着啦?”小孩瞪大眼,“阿玛不嫌痛?”
石舜华:“太医医术好,扎的不痛。要不让太医给你扎几针?”
小孩连连摇头:“不痛也不扎。”到里间就看到太医把太子背上的针全部拿掉,而太子没有醒来的迹象,“真不痛?”很是怀疑。
石舜华:“额娘从不骗你。”
“额娘,你说的话就在骗我啊。”小孩瞥她一眼,“我不让你抱。”
太医的手一抖,险些没拿稳针:“五阿哥真是个开心果。”
“人小鬼大。”石舜华放下他,“喊嬷嬷伺候你洗澡,早点睡,明儿早点起来。”
小孩淡淡地看她一眼,搬来小杌子,自个脱掉鞋,吭哧吭哧爬到太子床上:“我要陪阿玛,我不喜欢你。”
“那也得洗澡洗脸。”小儿子的不喜欢睡一觉就会忘记,石舜华也懒得哄他,“别以为这样就能躲过去。”
嬷嬷适时走过来:“五阿哥,奴婢抱你过去,然后再送你回来?”
弘晅下意识看石舜华。
石舜华盯着他。小孩撇撇嘴,冲嬷嬷伸出手。
洗漱过后,嬷嬷把小孩抱到床上,把他睡前玩的小玩意全拿出来,小孩瞬间忘了先前的承诺。
石舜华在前院等了有半个时辰,见小儿子没来,太子没有醒来的迹象,给太子盖好被子就转身回后院,“唐氏,大晚上的不睡觉干么呢?”
“听说太医来了,爷没事吧?”太子几次生病,把石舜华吓得不轻,也把他的四个侧福晋吓得够呛。
唐氏在院子里打圈转悠,其他三人也在门口等着消息。
石舜华听到四人心里都担心太子活不长,很是无语:“太累了,歇两天就好了,你们别去打搅爷。”
太子是东宫女人的依靠,太子有个好歹,生再多孩子出来也是跟着遭罪。以致于唐氏很想找太子睡一觉,此时也不敢乱来,忍不住又往前面看一眼,才回屋歇着。
至于有没有睡着,石舜华不关心,也没工夫关心。她正吩咐阿阮把她的燕窝全找出来,打明儿起,每天给太子炖两碗燕窝,早晚各一份。
时隔多年,太子又天天喝燕子的口水,纵然他如今不讨厌燕窝,连着喝两个月也很烦。偏偏他喝进肚子里的燕窝都是石舜华珍藏的,太子不好辜负她一番好意,只能捏着鼻子喝进去。
十一月初,陕北的贫穷户挑出来,户部向康熙奏明,康熙命四贝勒胤禛和十三皇子胤祥总理百姓迁徙一事。
前往陕北的路上,遇到一场大雪,胤祥望着满天茫茫一片,很是担心:“四哥,这么冷的天,百姓愿意迁去蒙古吗?”
“朝廷虽然会发放一些救济粮,可那些粮食只能保证他们不饿死。”胤禛道,“他们不愿意去,在家里窝着也会被冻死。
“早点到草原,领到朝廷准备的粮食,住进四额驸使人建的土坯房里,天晴了就去开荒,下雨下雪就窝在房里猫冬,熬几个月苦日子就彻底到头了,他们愿意去的。”
胤祥:“咱们上次去的时候,当地百姓说冬日里取暖全靠抖,陕北离归化城那么远,会冻死吧?”
“不下暴雪就不会。穿上麦秸编的衣裳鞋,一天有两顿热汤,他们能熬过去。”胤禛说着,顿了顿,“这次迁移有两三万人,前前后后得用掉两三百万两银子,年后还有一批前往漠北,还得再用掉一大笔,朝廷也不容易。”
“户部去年拢账不是说有四五千万两?”胤祥问。
胤禛:“军饷不能动,用来赈灾的银子也不能动,你们出宫的安家银子不能动,天下官吏俸禄也不能动,除去这些还有多少银子可用?”
胤祥哑口无言。
十一月中旬,两兄弟抵达陕北,当地的将军已把要迁徙的贫苦百姓聚到军营附近,就等着两位皇子过来把人接过去。
百姓最大的愿望不过是吃饱穿暖。以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朝廷不管不问,百姓也认为自己命苦投生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几乎没想过反抗。
如今朝廷大发善心,百姓心里只有感激。胤禛来的时候担心这么多百姓聚在一块会借机生事,亲眼看到一个个露出感激的目光,胤禛心口发闷,在聚集地稍稍待一会儿就出去了。
到达驿站,胤禛远远看到个十分眼熟的人:“小崔掌柜?”
“四哥认识?”胤祥问。
胤禛:“崔掌柜的侄子,二嫂的宫女阿箫的男人。”走到跟前就问,“你来这边做什么?收货。”
“不是,是送货。”小崔掌柜递给胤禛一张纸,“东西太多,守门的士兵不准进城,如今东西都堆在城外。”
胤禛接过来:“棉衣棉裤?三万件?给我的。”
小崔掌柜:“九月下旬太子妃命奴才们尽快置办出三万套棉衣,然后送到陕北亲自交到您手上。至于用处,太子妃没跟奴才说,奴才觉得可能是给要迁去蒙古的百姓准备的。”
“二嫂怎么知道我们这时候过来?”胤祥很好奇。
小崔掌柜:“太子妃不知道。奴才十月底就到这边,一直等您。”
“大概是太子二哥跟二嫂说的。”胤祥说出来,又觉得不对,“如果我和四哥再晚些日子过来,你岂不是得一直等下去?”
小崔掌柜:“那些棉衣是运通八方的伙计送来的,百姓都知道运通八方的主子是十一爷和十二爷,地痞无赖不敢捣乱,当地官员不敢找麻烦,也会帮衬一二。就算不留人看着,棉衣也不会少。等你出京,奴才再过来也不会耽误。”
“怪不得。”胤祥道,“走,我跟你去看看。有了这些棉衣,明儿就能上路。”
胤禛和胤祥到城外一户农院里,掰开一点线头,发现里面全是白花花的棉絮:“这么多棉衣不好弄吧?”
“还行。”小崔掌柜道,“奴才请山东、安徽、河南三地的掌柜帮忙找人做的。四爷,东西您收到了,奴才就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