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节
为了把国家大权严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他就做出了以南书房为核心,逐步形成新的权力中心的计划。平定三藩的战事结束后,南书房不光没有因战争结束而结束,反而是顺势真正的确立了名分,名正言顺的坚持下来,慢慢的制度化,规范化。
“择词臣才品兼优者”;“而不论门第高下,资历深浅”;“唯视学问高低,而不尽为官职”。在被康熙皇帝亲自考察,被多人再三再四的咨询查访,没有发现任何的异状后,方得以如内当值,随侍康熙皇帝左右,称“南书房行走”。
南书房行走,地位特殊,又被人戏称为“内廷”官员,主要都是从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南书房翰林,上书房师傅,内务府总管这五个地方精心挑选出来的汉官和汉家士子文人。
当然,前提这些人都是品德高尚,学艺专长,任事专职,又得到康熙皇帝亲近信重,“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而一旦被选入南书房,就会被康熙皇帝亲自赏赐一套靠近皇宫的宅子居住,方便随时入宫。平时更是经常会收到笔墨砚台,字画诗集,乃至撤自御膳的美食佳肴等等赏赐,可谓是隆宠加身,私恩甚重。
随着南书房在朝野中地位的逐年提高,这些官员们不光是每天陪伴着康熙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这使得他们的权势日益扩大,升迁也比其他地方的官员们快很多。
到现在,先帝时期学习前朝设立的内阁制度,以及满清先祖的八旗议政制度几乎都是形同虚设。康熙皇帝如愿的在这些他亲自挑选提□□的内延官员们的帮助下,形成以他自己为首的新的势力中心。
从南书房设立之初到如今,南书房几乎汇集汉家的所有饱学之士,经学湛深之人。
侍讲学士兼礼部侍郎的太子老师张英大人;出身微寒曾经卖文字为生的内阁大学士高士奇大人;山东望族出身,被称为“天下博学善诗文者之最”的刑部尚书王世祯大人;山西煤矿富户出身,曾被冤枉入狱,获救后得到康熙皇帝赏识,亲赐“延”之名,原名陈敬的陈延敬大人等等。
按照康熙皇帝制定的规矩,这些内延官员在南书房都自称翰林,他们可以走乾清门进出,只是进出门时都要有内监或侍卫陪同,不可个人单独私自行动,在书房门外的院子里也不能随便走动。
康熙皇帝驾临南书房的时候,值班的翰林们都要到门外站着回避,“呼某人则入,不呼则候,帝去乃入也”。皇帝同每个人的单独谈话内容,都只能是两个人之间的机密,外人不得闻知,更不能外传。
只是今天情况有些不同,因为康熙皇帝早朝后的通知,能赶来的翰林们今儿都来了,算是比较齐全的一次聚会。众人见康熙皇帝难得的把应该在进学的太子殿下给带了进来,还让他们都进内说话,都微微吃惊。
行礼过后,康熙皇帝环视一圈,慢慢开口,“今儿召集大家,是有一件暂时不大方便公开的事儿,需要紧急处理。”说着话,就把他刚刚迅速翻阅一遍的胤礽写的折子,递给众人传阅。
大约一刻钟的时间,张英大人上前一步奏道:“皇上,微臣认同太子殿下的意思。虽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儿女的亲事,当然是要他们自己顺心合意才好。毕竟,日子是要他们自己过的。”
张大人家里就一个孙女儿,当然是怎么宠爱都不够。将来就算是孙女儿要自己找夫婿,只要对方家庭合适,人品过关,他们一家人都没有意见。反正他们也没有想着让孙女儿攀龙附凤什么的,小姑娘自己过得幸福最重要。
王世祯大人接口,“皇上,微臣也认同。女孩子既然已经走出了家门,亲事方面当然不能和以前那样随意对待。定亲之前,先问过她们本人的意愿才是正理。同样,男孩子也是。进了学的男孩子想娶一个,太子殿下所说的,“有共同语言的女子”,这个也很正常。”
王大人身在刑部,每天面对那么要大案要案,对此是深有体会。因为这些大案要案的始发原因,大多都是因为家庭不和引起的。每每看到这些本不应该发生的惨剧,都让他们这些刑部官员叹息不已。
家庭和睦真的太重要了。而儿女们婚事不和谐顺遂引发的破坏性,对于一个大家庭而言,那是远远的超过父母本身努力经营多年的影响力。
陈延敬大人思索了一会儿,又听了两位同僚的意见后,跟着发言,“微臣明白皇上和太子殿下的担忧。”
“有些做父母的,可能一时半会儿观念转变不过来,还是坚持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他们估计还会坚持认为,娶儿媳妇还是不要娶女子学院的女学生为好,找一个安分守己,能够安于内宅的女孩子才好管束。”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现在还不大明显。但是过几年,因为婚事等等原因,不同的思想观念激烈冲突之下,这些问题估计会变得非常的尖锐。皇上和太子殿下现在能未雨绸缪的要解决此事,微臣实在感佩于心。”
志向远大,一心想着报效国家和老百姓的陈大人,做事儿的原则就是以事论事,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
高士奇大人点头又摇头,“微臣也明白,也认同,可是这个事儿确实非常的棘手。男孩子就罢了,不管怎么闹腾,哪怕是合离再娶,对他们的影响伤害也不大。可是这女孩子的名声,实在是受不得半点儿不好的影响。”
“女子学院开办至今,还没有爆出来什么此类的风声,一个是学院管理严格,另一个是女学生们的年龄还小。”
“第一批的女学生,现在大多在十三,十四岁。等明年这些女孩子行完成人礼,不管她们进不进高等学院继续进修,她们的婚姻之事都是大问题。尤其是太子殿下提出的“婚事自由”这个事儿,这些女孩子和男孩子,可能真的会反抗父母给定的亲事,要求自己找夫婿和妻子。”
高大人和妻子的关系非常的好,夫妻俩感情特别好,很多时候他当值到深夜回家,他的妻子每次都不睡等着他,亲自照顾他。因此他对于其他人或者是他的儿女们,可能要自己找个情投意合的伴侣这个事儿,并不反对。
众位翰林此时心里都明白了皇上和太子殿下的意思,怪不得要找他们这些汉官私底下商议,这个事儿暂时还真的不能拿到明面上讲。
满蒙的女孩子们还好,自来就没有那么多规矩约束,只要门当户对,男未婚女未嫁就行。关键是他们汉家的女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要汉家的父母放弃给儿女定亲的权利,让儿女们自行婚假,简直就跟华夏大地改朝换代一样的艰难。
哪怕是让他们在给儿女们定亲之前,先问一声儿女们的意愿,也难。
康熙皇帝点头,“朕也明白这个非常棘手。给儿女定亲,乃是属于各家各户的家事,私事,几千年来,各家礼法赋予父母之辈的权力,朝廷很难直接出面干涉。”
作者有话要说: 吼,终于把一代完人的陈相爷写出来了。
第126章 飞机
胤礽乖乖的坐在康熙皇帝的左手边下首位置, 完美的一心二用,一边安静的听着自家皇阿玛和这些汉家近臣们讨论,一边在脑海里面和嘟嘟聊天儿。
“你说历史上, 今年还有一位汉臣要进南书房, 还是顾炎武先生的外甥,徐元文大人的弟弟徐乾学大人?”
“是的吆, 主人,徐乾学大人为人刚正不阿, 不畏权贵。在康熙二十四年的廷试取得第一,入值南书房,教习皇阿哥们, 升内阁学士,任《清会典》、《 大清一统志》副总裁,康熙二十六年, 升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劾罢江西巡抚安世鼎。”
“汉军镶红旗, 现在担任江西巡抚的安世鼎?查不到具体的弹劾原因吗?嘟嘟?”
“查不到吆,主人。而且安世鼎也是有政绩的, 他将会在明年亲自到南丰敦,请到赋闲在家,在乡野非常有名望的汤来贺先生出山担任白鹿洞书院主讲, 汤来贺先生可是会使白鹿洞书院重振昔日雄风,成为大清所有书院楷模的吆。”
这几天又偷偷的看了一些小白话本儿的嘟嘟,“吆”一声就自以为可爱的眨巴一下大眼睛, 美滋滋的甩一下黑亮的鱼尾巴。
胤礽此刻也没工夫理会它不伦不类的发嗲。他转动脑筋,琢磨着怎么处理这些,因为修订《大清律》,打压程朱理学引发的这一系列蝴蝶效应。
徐乾学是熊赐履的亲传弟子,和熊赐履一样推崇程朱理学,四年前因为他的大哥徐元文大学士的恳请,被康熙皇帝派了外任,现在好像是在云南那个地方做知府,听说政绩蛮好的。
秉承程朱理学□□的白鹿洞书院,最近这些年尽管有些式微,但仍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历史上的白鹿洞书院,因为明清两代程朱理学的盛行,在朱子先生把白鹿洞书院操办的红红火火以后,它的这些教规和办学模式,影响后世几百年。
后人要办学都纷纷效仿白鹿洞书院的模式,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后,更是让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凡是学习儒家文化的人都尊称它为“天下书院之首”。
而且,胤礽心里也非常认同,朱子先生写的《白鹿洞书院学规》里面,很多内容都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等等。
凡是学术思想,都是各有利弊,心学也罢,理学也好,不是说心学就没有缺点和不合理的地方。既然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个百家当然也包括程朱理学。
胤礽只是不想让程朱理学成为人们的生活准则,朝廷的治国方针,单单作为一门学术来说,程朱理学能够延续发展这么些年,得到天下文人的推崇,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儿优点和好处?
所以,待会儿还是提箱一下自家皇阿玛,让他派人查一下安世鼎大人,如果他真做了什么不法之事,就算皇阿玛顾忌他身为老臣的面子,宽容对待,也应该会对他做出一些训斥或是处罚,让他收敛一二。
至于白鹿洞书院,历史上记载,安世鼎深知汤来贺清守名节之志,则以入白鹿洞内是“入山非出山”也,终将汤来贺说动的时间是,今年的五月春?
胤礽被自己查到的资料惊到了,这可都六月了。要么是汤来贺先生已经上任书院主讲了,要么就是汤来贺先生也被他引起的蝴蝶效应影响了。
···
少年太子的心情真的是无比复杂。
怪不得石溪道人老劝说他什么,世间的事儿都是因果循环不休。让他谨记自己身为大清储君的身份,做任何事儿都必须深思熟虑,谨慎再谨慎,万万不可轻举妄动。现在这么一琢磨,还真的就是这么个理儿。
就像皇阿玛曾经教导他的一样,皇家人的一举一动都非同等闲。朝廷每做出一个决策或者动作,哪怕是极小极小的改动,也都会给下面的老百姓带来很大的影响,必须慎重小心的考虑周全。
越想心里升腾着的烦闷和焦躁越甚的胤礽,不自觉的就皱起了眉头。
一直都有注意儿子行动的康熙皇帝,立马瞄了行色外露的宝贝一眼。少年太子察觉到自家皇阿玛的眼神,立刻就发现自己失态了,赶紧的打起精神来,恢复和自家皇阿玛惯常一样的表现,端着脸面无表情,不露声色。
此时,康熙皇帝和他的亲信汉臣们都已经讨论出来一些思路了。
胤礽总结一下就是,暂时不理会诸如童养媳,典妻出妻重婚,以及寡妇守节不得再嫁等等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但是以后大清朝廷从上到下也不再颁发贞节牌坊,不承认没有正式结亲的童养媳,典妻或者是重婚所生孩子的合法地位,以此来减少“买方市场”。
同时再积极努力的宣传推广“天下间男女同为天地生父母养,当同心,同理,同情,同对待”的思想方针,反对“夫死守节”,“一女不嫁二夫”的民俗规矩,以及当前男子拥有的典妻和出妻的权利。
至少让天下女子的婚姻不再只是,把自己的人生从父母的手里转交到夫君的手里的一个过渡形式,而是有了一定的政策保障。
有朝廷出面鼓励和支持寡妇再嫁,保护不愿意被典妻或者被无故出妻的可怜女子,还有那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无辜重婚的女子以及原配,在整个大清境内严格的执行一夫一妻制度。
当然,对于康熙皇帝和这些汉臣来说,纳妾那是上天赐予男子的权利,是非常天经地义,合情合理合法的事儿。
妾,立女也,可通买卖。《春秋》曰:“女为人妾,妾不娉也”。再远一点儿,从甲骨文字形上面解释,从,从女。上面是字,即古代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起来就是表示有罪的女子,女奴。
至于那个作为后世童养媳制度之始,一些贵族嫁女儿的时候必以侄女姊妹从嫁的滕妾制度,还有那所谓两头大的平妻制度,大清国以后也是不承认的。更不承认她们所生孩子的嫡子嫡女地位,一律视作庶出。
对于一个男子兼祧两房,娶两个妻子的情况,陈延敬大人的说法是,“兼祧后娶之妻,法律上应认为是妾,惟定婚之时,不知有妻,又不自愿为妾者,许其请求离异”。一夫只应该对应一妇,“断无二妇并妻之理”。
当然,针对多妻的问题,新版《大清律》上也有相关的规定,“凡以妻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后娶之妻可以选择离异归宗,和原配平分该男子所有家产,并有权亲自养育自己所出子女。”
所以现在,康熙皇帝和汉臣们就如何划分妻妾的问题,终于提出来明确的标准,不管是小妻,傍妻,下妻,少妻,庶妻,滕妻,平妻等等,统统不是妻。也不是以前那样,因为各种男尊女卑的考量,模糊不清的包庇着这天下的男子们。
虽然他们也对这条规定做了补充,那就是被重娶和被重婚的两个女子,分得了该男子的全部家产后,不得挥霍转赠等等,在她们百年以后都还是要留给该男子所出的子女们。
胤礽默默的在心里念叨,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了。
除了妻妾名分的事儿做了清晰的划分以外,康熙皇帝还和这些翰林们刚刚还研究出来了,以后大清国的少年少女们合情合理,合法的成婚年龄,男子十八周岁,女子十六周岁。
其中男子低于十六岁不得完婚,在十六岁到十八岁之间完婚,需缴纳白银五百两。女子十五岁之前不得完婚,在十五岁到十六岁之间完婚,也是缴纳白银五百两。
夫妻双方有一个不合格,比如男子不满十六周岁或是女子不满十五周岁,他们所生的孩子,朝廷就可以拒绝给上户籍或者以庶出论。
如果是像他自己,或者大阿哥的情况一样,在十二岁左右就完婚,必须等到女方满十六岁圆房不说,还要缴纳白银五千两作为罚金。
也就是说,过几天这些政策开始实施的时候,康熙皇帝还要给户部送去一万两白银,作为他提前娶儿媳妇的代价。
一万两白银对于私库满满,财大气粗的康熙皇帝而言,当然没啥问题,就是表个态度的事儿。
只是这以后,从三阿哥三格格开始,皇家的阿哥格格们都需要严格遵守满十八岁,满十六岁才能大婚的制度了估计。否则以他将来弟弟妹妹们的那个庞大的数量,自家皇阿玛要被罚的银子,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吆。
本来打算过两年满了十五就圆房生娃的大阿哥,因为这个新鲜出炉的政策,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再等一年。胤礽一想到一心一意想要早日抱孙子的皇阿玛,这会儿在自个儿心里头会产生的郁闷憋气,就忍不住的想乐呵出声。
可是,就算现在他们做了这些具体细致的规定,也都只是根据胤礽折子的建议,结合当前大清的情况,给进一步完善了一下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解决掉,女子学院的那些女孩子将会面临的麻烦好像。
康熙皇帝和这些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家们也都明白,他们刚刚商议定的这些方案,虽然对于大清国民风民俗的转变有着很好的影响,可是对于古华夏这一千多年来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七岁不同席,授受不亲”等等男女婚姻礼法问题,都没啥实际上的改良作用。
皱着眉头沉思一会儿不得其解的康熙皇帝,很自然的就看向了自己的宝贝儿子。小子今天真的惫懒。
他这个皇阿玛在这里辛辛苦苦的,和一群大老爷们绞尽脑汁的想办法,给他折腾出来的女子学院的这些女娃娃们的事儿擦屁股,他自己倒好,居然偷懒走神儿。
察觉到自家皇阿玛的不满,胤礽立刻在脑海里面呼唤,“嘟嘟快搜搜,历史上的民国时期有哪些方式,可以很好的促进男女自由嫁娶?”
“来了。来了。半分钟。相亲,主人。相亲公司,媒婆介绍相看,集体相亲。主人吆,你这个马上步入婚姻围城的人,是体会不到那种“手遮羞脸面火红,心撞酥胸怀忐忑”,小儿女们相亲时候的美好情怀了吆。”
胤礽不理会嘟嘟的贫嘴,迅速的在心里组织一下语言,开口说道:“皇阿玛,各位大臣,胤礽这里有个想法儿,说出来大家参考一下。”
“嗯,说来听听。”尽管康熙看不过眼儿子这种拨一下动一下的懒样子,可是在臣子们的面前,还是要把儿子的面子做足的。
发现大家都热切的注视着自己,少年太子更谨慎了,在心里又琢磨了一遍语言,慢吞吞的开口说道:“儿臣的意思是,既然少年少女之间直接交流已经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那就差不多和我们治理黄河之水的策略一样,采取疏通的办法比强行堵住要好。”
“官方或民间的媒婆,或者是学院里面直接组织,开办一些相亲活动。额,就是先给这些要找订婚对象的少年少女们做个简单的介绍,说明一下对方的家世容貌才华等等。”
“若男女双方条件合适彼此也都没有异议,就安排他们互相见个面。两个人,两家人都看好了再商议这门亲事结不结。当然,有知根知底信得过的亲朋直接给介绍更为可靠。”
“双方看好了,定亲了以后,就尽量的让两个少年少女多相处几次。在相处中如果发现对方有自己无法容忍的毛病,缺点的话,任何一方都可以自由的提出来退婚。”
“只是,这个需要朝廷慢慢的,慎重的引导社会舆论,让老百姓认知到,女方主动退婚或被退婚,其实和男方一样,名声上都不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才好。”
作者有话要说: ?qiān
第127章 飞机
陈延敬大人立刻反应过来,“太子殿下的意思是, 我们主动打破男女婚前不见面不认识的习俗?”紧跟着他就摇了摇头, “这个太难了。”
不说外头的那些老百姓和守旧派, 就是他们现在这些南书房里头家有女儿的人, 也不想同意。自家娇宠长大的小姑娘,凭什么让那些臭小子给看了去?尤其是定亲后的相处,这个更是大大的不可为。
万一真的有处不好退婚的情况,怎么可能对小姑娘的名声没有影响?不管朝廷怎么宣传保护, 也不管退婚的真实原因如何,最终受到伤害的都是小姑娘家。
其他一些翰林父亲当然也是这幅心态,一个个的沉默不语。就连康熙皇帝也是皱眉,他哪怕知道太子所说的“大势所趋,势不可挡”, 指的是后世男女平等自由婚恋的情况, 心里头也不大乐意。